吃不到,好着急
好姐妹刚出生的宝贝斜躺在小小的婴儿床上,胖嘟嘟的小脸蛋,浓黑的头发,紧闭着双眼,不知是不是睡了。平静的很。
一会儿,小家伙哭开了,不知是饿了,还是不适应新环境。护士抱着小小的她到妈妈跟前试着吃母乳。小嘴天生就知道属于她的天地在哪里,只是吃不到,就哭的越发大声了。
一边试过了,要试另一边。我走过去,接过孩子,小心翼翼地抱在臂弯里,托着这个小小的生命,感受她的体重,让她跟妈妈贴近。小东西立刻就要吮吸,不过吸不到奶水,有点累,似乎还有点生气,哭的都有点喘了。心说,还有点小脾气哈。
初乳里含有丰富的活的淋巴细胞,是制造免疫球蛋白A的,能够保护婴儿免受细菌侵害,给孩子吃是非常好的。
只是小家伙没吃到,有点着急了。
长得像谁
这边孩子吃不到,着急的哭,那边护士就说可以给孩子调奶粉吃了,只能5-6毫升,不能超过10毫升。宝贝的外公外婆姑妈等一群人立刻忙活开来。
把小家伙轻轻横放在怀里,用手托着后背,缓缓的晃动身子,轻声的跟她说着话,不一会儿,小家伙就安静了下来。挺好哄呀。
妈妈着急的问,孩子长的像谁。仔细端详怀里安静的宝贝。一边看,一边对她说:头发又黑又长,柔软顺滑;眼睛还没睁开,看不出眼睛大小;脑门较大,又是一个聪明的娃;眉形细长,这一点比较像你;但是脸型不像你,脸颊两边倒是肉嘟嘟的……躺着无法起身的妈妈不太满意我的答案,于是很无辜的告诉她:看人,主要看眼睛,她的眼睛还没有睁开,看不出来像谁啊。
刚手术玩的妈妈,躺在床上,恨不能亲自爬起来看小家伙。知道她想要一个像她一样漂漂亮亮的女儿,可是力不从心,看不见,着急。哎,可怜天下妈妈心!
是否住院
早上,看她发来的信息,医院说她有糖尿病,孩子需要送去检查,住院一周,否则后果自负。最后这几个字挺有冲击力。
我们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无法给她出主意,只是告诉她,我当时孩子出生没几天,只是有不明显的黄疸,医生说让住院。不明所以,又怕有什么万一,就任由护士把孩子抱走了。当天我妈去病房隔着玻璃看孩子,不知道哪一个才是我们的宝,她说听声音判断哭的最大声的是我们的,但是她听不得孩子撕心裂肺般地哭,要求孩子出院。后来,同事来看望,说黄疸没问题,赶紧把孩子接出来。再要求孩子出院,真的没那么容易了。
几经周折,三天后才把孩子接出来。瘦了,轻了,黄疸也重了。不过孩子出生有黄疸,一般没什么问题,过几天就慢慢退了。但是,我对孩子的感觉竟然有些陌生了。
后来得知,我的主治医生并不知道孩子因为黄疸住院的事,也是找到她,才最终给孩子办理了出院。
所以,孩子刚出生是否住院,需要医生给予客观的意见,新手爸妈也需要理性处理。
平静对待
孩子总是最能牵动父母的心,一点风吹草动,就让人惊慌失措。
陪孩子走过近八个春秋,慢慢的不再慌张,不再草木皆兵。越来越相信孩子生命的力量,相信那些小病菌小感冒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即使偶尔过招,孩子一定完胜。
幼儿园阶段,孩子总是咳嗽、发烧不断。对我而言,每一次都无异于一场硬仗。半夜起床顶着刺骨的寒风在荒芜一人的大道上向医院狂奔;或者顶着炎炎烈日,把孩子固定在车子后排,着急忙慌的送去医院。
这些场景经历的多了,掌握了孩子的情况,就不再那么慌张了。家里备一些孩子常用的退烧感冒药,必要的时候吃点药,比带着孩子往医院狂奔更有效。病中的孩子需要安静的环境休息,如果总是舟车劳顿的奔波,并且总是去各种病菌汇集的医院,对抵抗力已经下降的孩子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后来,很少带孩子去医院了。
最记得,孩子五岁那年,连续发烧7天,我没有带他去医院,只是按照平时医生给他治疗的方案,该退烧时退烧,该消炎时消炎,保证孩子的睡眠和饮水。
这7天,顶住了病程的压力,顶住了妈妈的担心,顶住了内心的害怕,也顶住了对医院的依赖。
然后,他就好了。之后,就很少生病了。
知道的人都说我胆子大,但我就是相信他,并且我非常清楚医生会给的治疗方案。与其在医院煎熬,不如在家静养。
声明一下,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作为爸妈,自行选择对孩子生病的方式。以上只是个人的做法,不具有鼓励大家同样选择的意思哈。
宝贝,欢迎你
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欢迎宝贝加入,一起感受它的雄伟壮阔,一起享受它的静谧宽阔,一起戏耍,一起笑闹。
以这样的方式,欢迎你的到来,只是不知道哥哥会不会欺负你呀。
宝贝,快点成长,一起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