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励志医师,一位毒辣与温情并存的治疗师,体验了一次会前工作坊后迅速转粉,原来动力性团体还可以这样,原来治疗中的治疗师应该是行云流水毫无姿态的。
来吧,以下为7.2下午会中工作坊笔记分享,由于信息量实在太大,后半截吃不消没力气做笔记,就这么吊着胃口吧,hiahiahia,纯干货。
欢迎分享,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为治疗师,对待人格障碍,口诀如下:
1.如果你是新手,接触两次之后,不是你的菜,穷寇莫追。我们往往是中间接棒,他会一直告诉你前面的治疗师有多不好,你听听就好,其实是在告诉你不要怎么对他。
2.如果留下来了,摸石子过河。你要确定前面那块石头踩下去不会陷。
3.过了河,有片林。逢林莫(轻)入。一般男女一样多,但通常来找我们的是楚楚可怜的女性,不要动了恻隐之心,冲上去英雄救美。另一方面,也不要母性膨胀。
正常人格功能里关键词:
·身份感:1.知道“我是怎么样的人”。2.确认“我的未来不是梦”。
·人际关系:同理心&亲密感
有部分人不是一定是人格障碍者,我们称为“边缘青年”。
人格障碍出现症状的高峰期,不是成年早期,而是十三四岁,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张牙舞爪。
成年期的人格障碍者的青春期一定是这样的,但青春期狂飙现象的孩子,以后不一定是人格障碍。
精神动力学观点:
发展的,人际的观点
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因素
正常的关系是变动的,不断调整的,但边缘的关系,非黑即白,双极摆荡。一个完整的人格包括一套内在的价值系统。
人格障碍者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在马勒的分离-个体化时期出了问题。躯体化的病人只和你说躯体问题,就要注意,可能是分离-个体化中出现问题。他们没有度过分化,“我的手指头是我”“妈妈的乳房是我”,在第二个阶段“practicing”(实践)开始出现我与非我,孩子开始探索世界。
人格障碍没那么可怕嘛,BPD一旦好了,复发率比MDD,MDP,GAD,社交恐惧,惊恐障碍都要低。边缘型的人就好像赛跑,过弯道的时候我们会减速,可他们不会,一旦他们学会了减速,以后就学乖了嘛。
男生可以离开异性别的父母(妈妈),从而认同同性别的父母(爸爸),但女生又要离开妈妈又要认同妈妈,女生建立身份感更为困难。当女生有更多身份感问题,男生有更多妄想念头的时候,就要小心是不是边缘型,以及比较多自伤自杀行为。来访者有很多割的行为,割又让他有存在感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把他当小孩子嘛,爱割,就当雕刻家嘛,就当裁缝嘛。
很多人边缘型和双向心境障碍分不清。从情绪的震动来看,边缘型的人住院,早上去看他,中午去看一下,晚上再去看他,在这三次看他之前请先跟他护理站工作人员打探一下,因为这三次会很不一样。双向的人可能情绪波动也很快,至少从情绪起伏度没办法鉴别。但BPD的情绪波动是情境性的,当他嗅到被抛弃的味道就会开始。但双向就像感冒,是气候性的。而BPD一天到晚都感冒,看到黑影就开枪。
比较重要的是人际关系上,如果你同时跟双向和边缘的人工作,双向可以和你保持很好的关系,但是如果和BPD的建立工作关系很困难。
这两种病有一个共同的症状就是情绪波动,但两者是不同的两个病。
他们生下来就是一把“干柴”,但是成长过程中遇到“火花”。他们的情感表达是,晴时多云有阵雨,还打冰雹。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BPD认知风格,最好的状态是带着淡淡的忧伤,林黛玉那类型。另一种是类似精神病症状。另一种带有幻听等精神分裂症状。但他整个人不像精神分裂,精神分裂是一片凑不起来的拼图,是整个木桶的箍不见了,BPD只是比较松。
边缘型的自杀有两种,一种是一心向西想要死,另一种是启动你的反移情(母性肥大)。
常态性:在家庭之外,当要扮演更自主的角色时,有错都是家庭的错,会引发强烈的家庭争执。通过投射性认同让我们扮演他们的冤家,将我们逼到墙角不能思考,我们要学会如何脱困而出,扫除情绪的毒,且师范一种应对方式。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原型,他们的功能程度呈连续性,同时要兼顾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因素,治疗目标为生存与发展。
一句温情的话:“你与环境不相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