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出走。
你有没有想过?
别不动脑子直接给出一个否定的答案。当然,可能你是个乖到无可救药的孩子,从来把“离家出走”看作大忌,那我不介意你立刻关掉页面,不再继续阅读。
我身边有很多人,同龄的、比我大的,甚至比我还小的,跟我说曾萌生过想要离家出走的念头。公众号的后台收到过来自读者内心焦灼的留言,刷微博看到网友有关离家出走的帖子。
其实这很正常,这是一种追求自由和自我放逐的过程。
说得这么好听,掰开来看,更多人不过是短暂性地受不了家人和父母,亦或是某些情绪一股脑地宣泄,想要“一个人静静”。
我那天无意间看到了一个知乎问答,说是为什么现在好多孩子都想要离家出走。提出问题的可能是位面对困难手足无措的家长,而回答问题的可能只是自以为很了解孩子的父母:“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降低了,离家出走其实是在逃避不愿接受的现实。”
这是事实,不用找借口去推翻,但恐怕远远不止这些。
前几天看完《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和我联系的片方让我美言几句。我从不昧着良心写影评,事实胜于雄辩,的确挺好看。动笔前翻看其他几位先于我观影的影评人的文章,不少提到了“离家出走”,在文末又结合电影中的情节总结道:“最温暖的地方,是家。”或是“你会知道永远爱你的,只有家”。
一碗添了浓汤宝的鲜鸡汤,滚烫下肚,瞬间泪流满面。
他们写的没有一句话有错误,“永远爱你的”的确是家,可这份爱恐怕没那么简单。
◎现实的骨感,从你呱呱坠地那一刻就已经扑面而来。
日本很多影视作品标榜自己是治愈系,打上个#感动数万观众#的tag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治愈系”便是从日本诞生,瞬间被全世界接纳,奉为积极向上的宝典。不难想象,现在的人们是有多么的饥渴,心底是有多么的伤痕累累。
无关年龄、无关性别,小孩子亦是如此。
不说其他国家,因为不曾了解,只来谈谈中国的每家每户。
太多的中国父母全身心都充满着爱——对自己孩子的爱。可他们往往都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去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发现不了,孩子在抗拒他们所传达的那无法回旋的情感。
“小孩子会有什么心理毛病啦,他们还小嘞。”市井大妈的这番话令我十分反感,但却道出了太多国人父母的固化思想。
我在我的短篇小说《丢失和寻找》中曾提及一位孩子考试失利,被父母训责,在车站的月台纵身一跃,最后结局令人唏嘘不已。读者的反馈不乏“写得好”、“深入想想有些后怕”,可我却并不是特别高兴,因为我并没有收到我想象中的读后感。
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在结尾部分辞去了之前的工作,选择当起一名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师,周围人不解,但他有他自己的理由。
之所以会写到这样的题材,与我身边许多朋友的经历有些许关联。即便没有那么严重,即便在我看来,我父母的观念走在了许许多多同龄人父母的前面,但依旧不能够很好地处理待孩子心理层面的事情。
孩子会进入青春期,相当于一款智能app进入2.0的模式,为什么父母不能跟进更新一下呢?
◎爱,请深爱,别溺爱。
“溺爱”这个词摆在现在许多家庭都是闻之色变,做父母的谁不知道这个道理。口口声声说溺爱对小孩子没有好处的家长,身体力行倒是第一位。
有这么个新闻,某地的一位奶奶带着自己家孙子乘公交车,奶奶“勒令”座位上的年轻人起身让自己,随后抱起孙子就安在了座椅上。年轻人一脸气恼又无可奈何。
可能这个例子有些不恰当,但这类父母实在太多见了。
走在路上摔了一跤的小男孩,自己爬起来都没能挤出眼泪,旁边的妈妈立刻蹲下来,一边摸着头一边擦着膝盖,回头就在包里翻着消毒湿纸巾抹了又抹。倒是心疼这孩子,本来伤口没多大,他妈妈手上原有的细菌估计跑进去了不少。
溺,解释为“淹没”。
人被水淹没你害不害怕?被爱淹没那简直匹敌排山倒海之势,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
◎“包养终生”,此乃父母之己任?
《大鱼海棠》被许多人骂剧情烂到家,不惜打上个一分两分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愤恨。很多人之所以讨厌《大鱼海棠》,是因为它恰恰真实反映了这些观众本身,有共鸣,却不愿正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大鱼海棠》是一部青少年想要逃离匮乏感严重的“原生家庭”的青春残酷物语。这一切悲剧的种子,从女主角椿的母亲,紧张兮兮地送椿出门,流下眼泪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
女主角和父母道别,要去人间游历一周。完全不似一位16岁少女的模样,活泼、胆怯、懵懂、憧憬,样样都没有。显得很懂事,懂得在父母面前收敛,擅长压抑自己的欲望......
这就是我们身边那些被人称赞“识大体顾大局”的孩子,当是所有人的榜样的那种孩子,是我们逐渐会变成的那种孩子。
椿违了天规,找灵婆用寿命换了鲲的重生。为什么?为什么她会独自一人做出如此任性之举,这与上文提到的“好孩子”的概念完全相悖。
在之后村子被淹,“来报应”的时候,椿的母亲凤那一句脱口而出的责备“白养你了”诉尽了椿的性格由来:我欠你的,我一定要还。
椿害怕沟通,害怕告诉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行为,她知道这样会遭到反对,她知道这样不被允许,她知道这不是个“好孩子”该做的行为。她应该忘掉这一切,接替母亲掌管海棠花,过上如往日一般平静的生活。
矛盾般的心思让她决定了走向的路,却避开了父母,只字未提。她不想让父母担心,不想看到母亲的泪水。
做孩子最失败的,就是既厌恶父母设计的人生,又怕走错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太多太多的父母需要学习,这是一个贯穿终生的课程,直到盖上棺材板才能颁发毕业证书。
我曾多次声讨大多父母为孩子制定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孩子不是你,请努力去放手,固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发现和治愈的过程,但请首先找回自我独立的思考能力。别等到哪一天为时已晚,后悔莫及都无力回天。
◎恐怕,你的孩子已经不能够「离家出走」了。
幼时,父母控制欲极强。到了叛逆期就会迎来孩子的怒火中烧。不要自诩很尊重孩子,王尔德说过,“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你的孩子愉快吗?未必吧。
“对我来说,爸妈喜欢的才叫兴趣爱好,他们不喜欢的叫玩物丧志。”来自公众号后台一位少年的留言,配上了几个生气的表情,看起来好像只是同我吐槽几句生活的不快。
不由分说地表达“我这是为你好”,苦口婆心地面带笑意或咬牙切齿地剥去孩子和孩子的东西时,家长们,你是否有过一点尊重?
现如今让这些孩子无拘无束,反而可能放不开来了。他们已经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了什么而去追求什么。一味言听计从,除去父母能满足的欲望外别无所需。
他们彻底沦陷为了一只会哭会笑会闹上吊、有血也有肉的娃娃。
“传承”这个词用在这里十分刺眼。
生命轮回,似土楼的圆形。身在其中终日转圈,《大鱼海棠》女主角椿的任性之举终于让她逃离了这个压抑着灵魂的地方。
你猜椿会不会变成下一个凤?
“我的父母要求我这样那样,我当然也会这样对我的孩子。”
◎是时候了,该去爱你的孩子了。
文章开头提到了那位知乎上回答问题的家长,一句“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降低了,离家出走其实是在逃避不愿接受的现实”,就把所有的问题推到了孩子的身上。
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里提到: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必须互相容忍,辛苦且坚强地活下去。
儿女不是父母的私产,爱也不应当成为一种强迫别人放弃自由意志的勒索手段。父母让子女内疚,子女让父母内疚,用负罪感互相挟持,用良心互相折磨,谁都是谁的人质。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假如正是位父亲或是母亲,你愿意你的家庭变成这样吗?
孩子和你不会永远齐头并进,终有一天你会独自离开。
别让你的孩子在你离开之后“露宿街头”,别让他痛苦到“一夜长大”。
去爱他,爱你的孩子,用对待生命最纯粹的祝福去爱他。
胡图图 2016.07.27 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