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因为性格偏好还是雨水本身魅力无穷,我一直对雨情有独钟。喜欢大雨滂沱的激情豪迈,也喜欢绵绵小雨的诗意柔情;喜欢下小雨时不撑伞,独自在雨中漫步,喜欢下大雨没带伞时,在雨中狂奔回家。在我看来,雨有其“调性”,能够塑造不同的灵魂,也能揭示出不同的兴致偏好。
在北方农村生活了十八年的我,深深体会到雨水对庄稼人意味着什么。农历六月是麦收时节,此时庄稼地里一片“火热”,收割的喜悦和滚烫的汗水交织,若能下一场雨就好了,正好浇浇这火辣辣的热气,这么想你可就错了,庄稼人宁愿忍受太阳的炙烤,也不愿一场雨浇湿这刚成熟的金灿灿的麦子,于他们而言,炙热难耐与全家的口粮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可天哪能一直遂人愿呢,往往上午割回来的麦子,下午在麦场里或碾或晒时,天空总会瞬间出现几朵黑压压的乌云,人们边抬头望着天上,边叹息:“唉,这怎么一会儿功夫,天就黑了,看来是又要下雨了......”说着赶紧拿出铁叉、铁锹和蛇皮袋子,把麦子攒起来装进袋子里,放在屋檐下或者放进空着的房间里。农家人对天象的把握往往很准,果然,不一会儿,倾盆大雨如期而至。六月的雨,是迅猛的、急促的,也是毫不留情面的,不会因为地里的麦子没收割完就“温柔”半分,也不会因为人们展现出期盼“晴朗”的眼神而选择“缺席”。在我看来,这像极了北方人豪爽洒脱,坚毅果敢的性格,不拖沓,不犹豫,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接受挑战。而通常下雨的时候,也是庄稼人真正闲暇的时候,地里的活干不了,望着窗外下雨的天,心中难免衍生出一丝焦虑。雨水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来南方之前,“梅雨季”这个词,于我而言,只停留在课本里,到了南方,第一次亲身体会到了什么是梅雨季。淅淅沥沥的小雨断断续续能下一个多月,对于我这么喜欢雨的人来说,也有些许忍受不了。想象中,在僻静的南方故里,微波粼粼的湖、拱形的桥、幽静的巷子搭配绵绵的雨,不就是一副诗情画意的中国风写真画吗,况且“梅雨”这个名字,在我看来,自带“光环”,在我心里,“梅雨”就约等于“美雨”。可现实却不容我这么乐观地去评估停留在大脑中的美好想象,当我从衣柜里拿出心爱的衣服时,发现斑驳点点的霉菌早已不知何时布满了我衣服的背和领口,慌张之下,我赶紧从鞋盒里掏出去年冬天穿过的马丁靴,鞋底上白色的菌群告诉我这就是“梅雨”,瞬间,我仿佛看清了什么,恍然大悟,又怅然若失......
有一次,跟一位南方的朋友闲聊时,忍不住抱怨起南方这令人生厌的“梅雨季”,许是在南方待久了吧,朋友倒是很淡然,一副不以为意的样子,笑着说:“怕衣服鞋子潮湿长毛,可以在网上买些干燥剂放在衣柜和鞋盒里,也可以买真空包装袋,很好用,很方便。”我点点头,接着他又说:“你刚到南方没多久,不适应很正常,等你以后习惯了,你就会跟我一样觉得稀松平常了,说起来这都没什么大不了的......”随性、坦然、乐观,是我从他脸上和话语中读到的信息。是啊,梅雨降临的步伐难以被阻止,但自我心态却可以调整,与其自我抱怨,不如坦然面对。就在此刻,雨水敲击着我的窗户,几分清脆,顿觉梅雨姑娘其实也很可爱!
读“雨”,也是读人生啊,个中滋味,自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