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如其来的疫情多少让我有些猝不及防。
我带了两个口罩,钻进传说即将要关闭的人挤人的夜市,和大爷、大妈们一起抢了大白菜、土豆、洋葱…还有摸都不让摸的两板鸡蛋,菜贩们今天也格外地牛气,坚决不讲价,坚决不准挑,我提着大包小包穿出人群,等把东西全放车上时,才发现路已堵得水泄不通,正好坐在车上喘口气。
此时天色已暗,华灯初上,车外热闹而嘈杂,打开手机,看看有无最新的报道,依然是两个确诊病例的行程和寻找密接者的新闻,底下评论区已然炸开了锅,微信圈里都在转发着周边市县已开始部署全员核酸的信息,我合上手机,看着深秋之下这座灯火阑珊、安静美丽的小城,突然想到了2020年那场席卷中华大地的疫情。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年春节我们是怎样欢快出行、仓皇而归的。为了做好春节云南之旅,我提前1个月订了机票,提前半个月订了宾馆,去之前掌握了当地所有排名前列的景点和美食,因为我知道这次出行不一样,我和老公要带着双方父母、两个孩子一家八口完成这次旅行,可再强大的旅游攻略也赶不上形势的变化。当朋友们带着祝福把我们欢欢喜喜送上飞机,再落地抵达昆明时,手机上弹出了一条消息“钟南山院士公开表示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那天正好是2020年1月20日。当时带着一家老小沉浸在即将开启愉快旅行的我,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到了市区,我完全被四季如春、风景宜人的城市所吸引,敏锐的老公却在酒店旁的药店买了两包口罩。

同样,这个悠闲明媚的城市似乎丝毫没有受到疫情的打扰。我带着父母和孩子们在泛着光芒的滇池边喂了成群的可爱灵动的红嘴鸥;两个宝贝在千峰竞秀的石林欣喜地玩起了躲猫猫,我驻足看着在这里守望着宁静与美好的“阿诗玛”,和游客们一起感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南屏街品尝了滑爽美味的云南老字号过桥米线,吃了甜美的菠萝饭和鲜花饼,一切美好都在如愿进行。可这时手机上又弹来了一则消息,武汉封城,这一天是1月23日。老公郑重严肃地说:“戴口罩。”这几天,他一看到药店就买口罩,这下终于派上用场了。可老人们发出了固执的意见“大街景点都没人带口罩,这里空气这么清新,带什么口罩。”为了一家人的健康安全,我们在酒店开了家庭会议,要给孩子们做表率,一家八口必须全部带口罩。第二天,我们装备地严严实实飞向了西双版纳。一到酒店,就听到不远处曼听公园篝火晚会的热闹声,我高兴地换上了提前准备的红色长裙,准备去看看这座四处弥漫着异域风情的热带雨林城市。这时,导游来电话,告诉我们预定的景点明天部分关停,我们突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来不及换下美丽的裙子,开始改签机票,回家,成了我们最大的难题。按照行程,我们还有好几天的旅行计划,可现在一大家子的吃住行都成了问题,无论如何都得安全回家。就在这时,老大又出现了肠胃性感冒,上吐下泻,情况顿时变得更加复杂严重,全家人都捏着一把汗,害怕孩子会发烧,所幸我们带足了药,第二天出发时老大状态已好了许多。为了减少人员接触,我改签了凌晨的机票,机场的人们都戴着口罩安静地坐着,偶尔传来一两声咳嗽声,大家都会警惕地齐刷刷地朝那个方向看去,从来没有在机场感受过如此紧张的氛围。辗转几次,我们终于落地,朋友冒着危险从阻断的路口处接上了我们狼狈的一家人,全家正式开启居家隔离模式。从这天起,我们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新闻报道,看确诊者的行程、航班,看全国新冠的增加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我为此专门关注了云南疫情动态,寻找着有无和我们相同轨迹的确诊者,每天手抖着点开,又安心的关闭,浑浑噩噩的漫长的14天,心情跌宕起伏。不知何时起,一切都慢慢地恢复平静,海鸥、丛林、亭寺…恍惚都在梦中。这场疫情也让我更加懂得,美好不是去看美景,而是每天醒来看着身边依然存在的一切,也坦然的发现,原来不好的,总会过去。
时隔近两年,感觉那次有惊无险的经历没过多久,这次如此近距离的疫情竟然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临。旅行团引发的疫情,没想到蔓延速度如此之快,而行程轨迹和我们这座城市又近在迟尺。做过无数次的预案和演练,终究是要进行最真实的应战,人们好似都嗅到了什么,抢购、囤货、买防护用品…,这是人之常情,谁都知道,兵临城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将打响。
随着周边疫情一天比一天严重,人们发现,这座城市并没有发生混乱,市场供应充足、物价平稳、上下班正常、核酸检测有序进行。我看着厨房角落里快蔫了的三颗大白菜,突然觉得有点多余。其实缺少防疫工作人员,是目前这个城市最大的问题。这几天,同事们都响应号召,踊跃报名,下沉社区,我们所去的社区位于城市的东南角,这个社区近两万人,16个小区, 6800多户,人员比较密集,核酸检测任务很重。但只要来到这里,大家就只有一个身份--志愿者,下沉的工作人员中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还是00后,可当大家穿上鲜红的马甲时,都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热情的干劲,大伙儿立刻进入角色,核对数据、电话回访、入户询问…为第二次、第三次核酸检测做好准备。
第二天, 我被临时派到社区办公室帮忙,一进门,摆放着不知什么时候剩下的早餐、盒饭、方便面…,我才知道,这里的工作人员已经连续战斗一周了,晚上最多就睡两三个小时,办公室电话铃声不停地响着,报数据的、询问最新隔离政策的、报备行程的、领物资的…办公室的两个人忙得不可开交,我看到胖胖的和蔼的W主任黑着眼圈耐心地给群众解释,群众发脾气质疑为什么突然被隔离时,他依然心平气和地劝对方不要着急;我看到瘦弱的M主席捂着疼痛的心口,一个胳膊抬不起来,另一只手却坚持接打电话,给各站点配发物资,苍白的脸上落下汗珠却浑然不觉;我看到社区几个六七十岁的退休老党员接到电话不到10分钟就赶到这里来领图纸和杆子,去各服务站点给防疫人员搭帐篷;我看到退役军人M队长刚下早班就到社区主动报到,卷起袖子二话不说就朝库房里搬起了物资,一切都是那么地轻车熟路…


这几天,每天八点,大家准时到岗,我每天一大早开车20分钟来到社区,这条一直向东的路程已经从陌生变成了熟悉,管控社区门房的老大爷看到我们的车一来,就迅速地抬起了杆子,因为他已熟悉我们这些志愿者。大家穿着冬天最厚的衣服,佩戴者党徽、套着鲜红的志愿者马甲在深秋的寒风中一站就是一天,有核酸检测任务时,所有人按照分工有序进行,有的人维持“一米线”秩序,有的人登记扫码,有的人帮助老人填写信息…每轮检测完,大家又会进行逐楼逐户排查、数据核实、建立台账、上报数据…还有的人,为了整个城市的安全,在小区管控的楼底下,在寒冷的临时帐篷里,24小时轮流值班…在这里,建起了单位临时党支部;在这里,迅速组成了志愿者队伍;在这里,捐赠防疫物资的爱心单位、企业络绎不绝;在这里,有着那一抹永不褪色的红。在这个临时组建的庞大的队伍里,没有人抱怨过,没有人讲困难,没有人讲条件,因为比起成天穿着防护服的一线人员,大家只剩下责任和敬佩。突然想起一句话--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如果抗疫有记忆,那一定是无瑕白。






傍晚时分,做核酸的人少了些,社区志愿者有个会画画的美丽小姐姐,提出要为检测人员的防护服上画上美丽的图案,紧张忙碌了一天的气氛一下轻松起来,长长的板凳上,坐着站立了一天的检测人员,大大的防护下原来包裹的是瘦小年轻的身躯,画笔落下,一个扎着麻花辫穿着粉色裙子的大眼睛美少女瞬时跳跃在了白色的防护服上,下面又画了一碗热气腾腾地装着麻花、面筋、粉皮的糊锅,大家都会心地笑了起来,笔又一次重重地落下,左边写下了“糊锅,加油!”右边写下了“酒泉,加油!”这时,落日的余晖下,美丽的姑娘,美味的糊锅,坚定的誓言都在纯洁的防护服上熠熠生辉,光芒四射。


今天是全员核酸检测的第四轮,是我们来到社区的第十天,检测人员熟练采拭,检测队伍井然有序。远处,锻炼的老人们比平时更多了些,两个小孩子欢快的追逐,所有的人们虽然只露出口罩上方的眼睛,却丝毫没有紧张,没有慌乱。在这个深秋时节,小区的树大多依然翠绿,发黄的叶子依然密集地坚守在每个树枝上,风儿也变得温柔起来,不忍侵袭这忠贞的树叶,远处楼墙上,画着美丽的嫦娥,画着蓝天、白云、草地,画着熊爸爸和孩子依偎在一起,一切如此美好,回头看见小区红色的宣传标语:“守护家园、互助和谐。”这时,手机上朋友发来信息,高兴地说:“他制作的纪录短片《战役2021》热播,播放量已超过2万,他将继续记录下去,为抗疫加油”,我激动地点赞并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义无反顾的坚守和满腔热忱的执念必会在疫情笼罩的阴霾中撑起一片碧海蓝天!”我想,如果这场疫情从美丽的胡杨林开始,病毒也许不知,金色的胡杨不仅仅有着美丽与妩媚,它有的是“挺立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朽”的坚韧与傲骨,有的是西北汉子的倔强与顽强,有的是视死如归、结束战斗的使命和决心。




小区里,排队做核酸的人越来越多,人群中有人说:“前三轮全部都是阴性,第四轮检测又开始了,不知这场疫情什么时候能过去啊?”
人群中传来坚定的回答:“放心,我们这里有霍去病,我们这里最安全,不管有什么,总会过去的!”
队伍里,大伙们的笑声爽朗而坚定,悠长的回荡在东关苑,回荡在酒泉大地。
是的,有你,有我,有大家,总会过去的。

2021年11月2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