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5.3晚)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近两天,诸事皆不顺心。不是说办事不顺、运气欠佳什么的,而是自己完全没有正常做事的心情,莫名的烦躁甚至焦躁,而最令我无法忍受的,是我对此完全没有头绪,换言之,我完全不清楚我到底在烦什么。就这样我陷进了我最讨厌的循环怪圈中,断断续续的焦躁中。

一天以内,我想了很多原因,身体机能都考虑了,可依然想不通。傍晚,胸口似乎还有一团抑郁之气萦绕在心头,实在没有胃口下饭,只得去超市抱回了一堆精挑细选的酸奶饮品和四只苹果。头晕晕沉沉,又晃晃悠悠地去了宿舍楼外的空地上随手写了一段文字,直到到浑身范冷才慢吞吞地回屋。晚上一边百无聊赖地尝试新的视频,一边坐在床上处理这一坨用珍贵的毛爷爷换来的战利品。然而,总有什么感觉是不对的,莫名的烦躁、难以静心,完全沉不下心投入到影视或者食物当中,想看却看不进去,想吃却吃得心不在焉。已然不知道该怎样形容自己的心情。直到跟老妈拉了一顿感兴趣不感兴趣话题都有的长呱,心才终于安稳着陆。

是夜,下午回来时开始飘落的雨不知现在是否已经停息,叼着牙刷,站在窗前,铺面而来的属于雨的独特气息,虽然没有熟悉的味道,也仍让我情不自禁地多吸了几口。回想近来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着实想不起让我烦躁愤慨、难过失望且念念不忘的,即使有也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心情心境也都早已不复当时。然而,下一个转身,忽然想到,有一件事,我确实还未放下,准确地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未曾给自己一个说法。

五一小长假第二天,南京三日游第三天,上午,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跟着浩浩荡荡的度假大军进场馆外门开始,从望到那与纪念馆同样醒目的女性雕像开始,从细细大量她的神情神态、衣着动作开始,旅行中遇到的兴奋与疲惫、那日骄阳带来的炙热与烦躁,似乎都离我渐渐远去,神识,不自觉地被那座雕塑吸引,吸引,吸引……衣衫不整,无力地托着一个干瘦而毫无生气的幼儿,几近崩溃地与老天对视着,她就那么僵直地如同一棵枯树般矗在那儿。不需要多余的文字描述,单是远远地那么望着,你便能感受到那种被人凌辱、痛失爱子的痛苦、无助与绝望。那一刻,躁动的心如同被注入了一剂强力的镇定剂,恍惚间,整个世界都凉了,静了,冷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伴随着比肩继踵的实况阐释,我们一点点挪进了大门。在那尊高大而无力的女性雕塑下,开始了对那场惨绝人寰、毫无人性的杀戮的回顾。迎面而来的是一尊尊各有故事的如同真实再现的各类雕塑,有满脸惊恐如同丧尸般的急于奔命的老者,有临终前依然挣扎着带走被奸杀的妻子的知识青年,有轰炸机来临时在尸横遍地的巷道里慌乱逃窜的孤儿,逃难的人群之中,有背着被炸死的奶奶的13岁少年,有牵着步履蹒跚的80岁老母的老者……路上,还有不堪受辱投河自尽的妇女、姑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尸体已然冰冷的妇人,她的大孩子瘫在地上在惊恐中哭僵了脸,而那襁褓中的婴儿依然毫不知情地趴在母亲冷硬的躯体上,吸吮着的却不知是是乳汁还是血水……就在这时,我身旁同行参观的游客之中,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在看到这尊雕塑时,忽然难过地嚎啕起来:“快救救他,爸爸,快救救他……”“救什么救,快走吧”是那位父亲无奈逃避的声音。而那个孩子的声音,就如一个导火线,我的情绪险些失控,泪水在那一刻就要肆无忌惮地决堤……接下来两座关于被残忍杀害的孩童、婴儿的雕塑,已然完全没有心情去仔细揣度他们的亲人的内心,这些亲人里有的甚至还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虽然我不知道也无法形容他们的感受,但模糊中透过那一尊尊雕塑,我感觉他们触碰孩子的手在颤抖,他们的嘴哆哆嗦嗦,似乎在重复地喃喃着什么……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接着,转弯处,是一道巨型的纪念横墙,一条斜直的长道横亘在一大片石块铺成的广场上,场地中央是蓝天下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和一尊巨大的三足鼎——“国家公祭鼎”,所有游客都沿着这狭长的小道排队进馆,等候中,望着这烈日下饱受曝晒的块块泛白的灰色石砾,恍若望着一大片铮铮白骨。

图片发自简书App


终于进馆了,迎面而来清凉的风,在看到入口的那一刻,透着丝阴冷的气息。接着,在一墙一墙的图片、文字的描述中,在一件一件笔记、公文、海报、宣传页、武器等文物中,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前后经过,历史课本里讲述过的未讲述过的,都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南京军人将士的奋勇拼杀、死守家园直至被迫撤退,随后日军残酷的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后来的国共联合抗战、日军无条件投降,建国后的远东军事法庭裁决等一系列军事审判等等。

早在之前,在很早之前,我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直抱着浓厚的兴趣,我很想了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我很好奇,它是如何从一个曾经的附属国成长为今日的世界经济强国?它是如何将外来的文明与文化传承至今并发展出色自成一脉?它是如何以片寸之土攻占我华夏万里山河?明明曾经我们是那个强大的存在,明明它们如今出色的文明源自我们先辈智慧的结晶,明明……我很想知道答案,因而即使在众多抗日神剧或者不神剧、在历史课本、在老师、在家人乃至周围几近所有环境中,对于日本亘古不变的批判、仇视教育下,我对于日本最大的想法,只有三个词语——了解、取舍与学习。是的,当年,日本谋求发展,向当时强盛繁荣的我们学习,后来又不断地向各位强国学习,同时也在时代舞台的促成之下,才有了今日的成就,那么我们为何不能?而同样是学习,日本、韩国、朝鲜,三者的发展却各不相同,日本相对最优且不失本国文明与传统,那么便从此着手。因而,对于历史课本以及影视剧之中描述的日军的种种罪行,痛苦与难受过后,我更多的选择放置、放置、再放置,活在当下、谋求明天的发展,是我的选择。

然而,看着那一幕幕残酷血腥的场景,走过那尸横遍地层层堆积难以分离甚至身首异处的“万人坑”,尤其是看到日军虚伪地伪造两国相处和谐、日军贡献巨大的假象并大肆宣传,一缕来自地狱的鬼火似乎在心底慢慢滋长、滚烫、灼烧。

但当我要结束“万人坑”的参观时,发生了一件令我尤为愧疚、难受的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万人坑”的尾部,是一个漆黑的只有满地昏黄闪烁的灯火蜡烛的宽敞的大殿,妹妹无意中发现了我会荧光的书包:“你的书包这时候发挥了它的作用。”这本是一句无意的话。但就是这句话让我忽然想起,前两天才买的这个我很喜欢的会荧光的书包,它虽不是来自日本,但它的图案,却是来自日本的动漫,去哪里背着它都不为过,可是,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这成千上万皑皑白骨之上,我背着这样一个明晃晃的书包大摇大摆而过,良心似乎瞬间被加上了沉重的枷锁。一时间,只觉得胸口堵上了一股闷气,之前甚是喜爱的书包,如今像是一条硕大的水蛭缠在身上,只得心里不断地默念着,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一直到场馆最后,展示在众人面前的是一句句、一篇篇警示语。而最醒目的是一句话——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道理自然都懂。我也知道,政治与文化亦不可混为一潭,但背包的事,虽是疏忽,却是我心头新生的一颗刺,亦是一道心坎。近来心浮气躁,想来也只能是为这个事故了。

走出纪念馆,灼热的日光渐渐消减了心底的晦涩与阴霾,回想观阅全馆过程中的感触,想到那些暴戾而毫无人性的场景,对于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除了同情,心中最多最响的声音,是自强。不仅是自身的强大、足以自救,更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强大与有力。覆巢之下,于千万平民百姓来说,焉有完卵?南京的惨痛的记忆是最有力的证明。

我有时在想,如果日本侵华仅仅是侵华,如果没有这么大规模泯灭人性的几近屠城之举,那么现在的人还会那么憎恨日本人吗,日本的侵华是否会同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样,只存在于历史课本之中,而渐渐被遗忘在历史长河里?如果没有这么惨痛的记忆,我们是否仍能牢记战争的残酷与惨痛?现今的我们又有多少还能记得《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的国歌的真正意义?这不是我的凭空想象或假设,在抗日神剧独霸民国系列影视剧的今天、诸多恶搞不恶搞的综艺节目之中,传承文明文化的节目虽日出新招,总量依然在少数。处处歌舞升平的浮华盛世,看得我焦心。实践果然比书本上规矩的文字更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既然灵魂已经上路,躯壳也该跟上步伐了。

如果说此前国家公祭日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历史名词,那么从那一天起,它便成为了一个警钟,一个为那时所有不幸的或是英勇或是平凡的遇难者祷告、同时反思自我现状与未来差距的特别的时刻。

安而能惧,难,然善也。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无题(一) 残垣独孤境,新竹伴长青。 流年车马店,有情或无情? 无题(二) 新泥做意残垣古,老竹随春满翠今。 巧思...
    墨迹简书阅读 1,599评论 0 5
  • 今天一天又溜走了,但是感觉抓住了什么
    兆之阅读 514评论 0 0
  • http://www.jianshu.com/p/cd1bc0e82f4d CABasicAnimation动画的...
    frankisbaby阅读 2,84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