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被同事背叛该不该原谅,我也跟别人讨论过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无非就是不要和同事走的太近,保护好自己之类的,然而人与人的熟识和吸引并没有道理可言,所谓日久见人心,大概只有在经历一些事以后你才会明白,轻易付出真心需要承受多大的代价。
1
朋友小A最近跟我吐槽,公司新来了一个同事,嘴碎的跟饺子馅儿似的,八卦程度堪比娱记,活脱脱一个长舌妇。末了还不忘补一句,现在的新人怎么都这副样子,没有她跟Z君一半素质。
我依稀想起,Z君是和她同期进公司的同事,俩人很聊得来,也经常约着一块儿吃饭逛街,俨然一对姐妹花,小A甚至觉得,工作后还能遇到这么投缘的朋友简直太幸运了。
直到一天,新同事神神秘秘问起小A,不是说你老公也打算进咱公司吗,怎么又去外地了?你一个人带孩子很辛苦喔balabala。。。
小A心中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我老公是在外地又不是死了!我不想跟老公待在同一个公司碍着你了?!
事后小A回忆到,这件事她似乎只跟Z君无意间聊起过,现在半生不熟的新同事却拿来当八卦,她的郁闷可想而知。
小A没有和新同事吵架,也没有去质问Z君,有什么理由去怪别人呢,归根结底还不是自己犯傻,以为默契度高了一点就是真的投缘,眼看着对方一步步逼近自己,却没有一点点防备。之后的小A不大爱说话了,更是和所有同事保持着适当的安全距离。
有朋友劝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要学会放下,小A一边答应着,一边笑言,本来也没放在心上。
事儿是过了,但是被同事兼朋友背叛,被人当作饭后谈资的感觉仍如芒在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小A曾经多么天真,她一笔一划的学会了“交浅言深”这四个字。
生活仍在继续,小A与Z君的友情却已不在。
2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阿非的处事方式。她把工作生活分得很开,同事就是同事,在工作中可以很好的和同事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下了班就消失在同事眼中了,尽可能减少和同事接触的机会,像是关上自家的栅栏门一样,把工作中的人和事隔绝开来,除非是必要的公司聚餐不得不出席。
有人会说,这样不是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嘛,连个谈心的人都没有,公司有个关系不错的同事,有事也可以照应一下不是吗?
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然而她也有自己的应对之道——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就不怕别人给你穿小鞋,用工作能力说话,虽不至于被同事喜欢,但起码你是不容易被孤立的。久而久之,大家习惯了你的处事方式,也许会更看重你的能力和个性。而且你想过没有,为了有事儿的时候有个照应而有意接近对方,这种行为本身就充满了功利性,这不叫朋友,只是相互利用。
细思极恐,你怎么确定自己有事儿的时候,这位同事+朋友不会落井下石?人心是最经不得检验的东西,况且你们还可能存在着竞争关系,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到有可能成为对手的人身上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3
朋友是生活中通过感情建立的伙伴关系,同事,则是工作上的搭档。朋友之间关系恶化我们不会再做朋友,但同事之间出现矛盾我们依然是同事,你可以重拾盔甲,可以冷漠处之,但你却无法改变这层关系。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有一句对白,是主角辛德勒发现他的手下犯了错时说的,他告诉对方:“我有权处罚你,但我决定不处罚你……权力的最高表现是当你有权力时,却不滥用它。”虽不甚严谨,但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同样的人生哲理。
很多人因为一两件事,或是多聊了了两句就对同事毫无保留畅所欲言,最后因为个人隐私泄露或者遭到背叛而迁怒对方,自以为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声讨对方或是大打出手。你不知道的是,自己卸去盔甲找人理(si)论(bi)的样子,真丑。
我知你苦衷,所以不劝你释怀。
真诚没有错,只是用错了地方。以为多聊会天,吃过几次饭就是朋友了;以为多了点共同话题就是投缘;甚至多分享一点自己的秘密就是“老铁”,这样的朋友也太廉价了,你相信吗,多做点功课我甚至可以让你惊呼遇到“另一个自己”!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更不要妄想在职场中找朋友,有所保留的隐藏自己,是你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愿你没有苦衷,愿你不用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