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教与成长——【汉孝文帝】

导引:中国历史的辉煌时代,莫过于汉唐。而汉朝兴盛之关键,在于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之基石,在于孝文帝刘恒在位的二十三年。《史记》中众本纪,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但太史公最推崇的帝王,却是汉文帝。文帝刘恒,从个人品德,到执政理念,尊用黄老之学,使秦末战乱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运行井然有序,内忧外患基本未有,奠定了大汉四百年强盛之基础。
目录

薄氏,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其父薄生与魏国的宗室之女魏媪所生,父亲死后,薄姬随母亲魏媪一直住在魏王宫内。(许负算命:“此女是生天子之相”),后成为魏王魏豹之妾。魏豹先附汉又背信弃约,令刘邦怒火中烧,于是派将领曹参率兵攻打魏国,俘虏魏豹。其宫人全被俘到荥阳。薄姬成为一名织布女工。刘邦一次偶然机会发现薄姬有些姿色,将她带回了宫中。但仍然没机会接近刘邦。
汉高祖四年,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刘邦与管夫人、赵子儿两个美人取乐。管夫人和赵子儿是和薄姬(一起从魏王宫掳来的,当初三人以姐妹相称,曾相约‘富贵莫相忘’。)把当时的誓言,当作笑料。刘邦听后,心中一阵凄然。于是,当晚刘邦便召幸了薄姬。薄姬有了身孕。
汉高祖五年,薄姬生下一子,取名刘恒。自从她生下刘恒后,刘邦几乎不再临幸于她,孤寂的薄姬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谨小慎微,凡事忍让,精心抚养着刘恒。
汉高祖十二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刘邦死后,曾被他宠幸的戚夫人之类,全被吕后囚禁于宫中。薄姬因很少受到刘邦宠幸而免遭迫害,跟随刘恒一起去代国。

北方边境自然环境恶劣,又有匈奴侵扰,但是刘恒和薄氏还是乐于前往,而且一干就是十七年。期间吕后也曾想让刘恒调去赵国当王,被刘恒婉言谢绝了。 朝廷里不断发生着各种生死争斗,但是代国偏远,远离经济和政治中心,王公大臣们或许早就忘记了这个不起眼的代王了。
刘恒在代国,虽然没做多少惊动朝野的事情,但却是一位有德行有口碑的
代王。后来陈平、周勃等老臣选中了忠厚的刘恒作皇帝,虽然怀有私心,但是,德行突出,无疑是刘恒能够得到帝位的最重要原因。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四孝(元代郭居敬编录的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亲尝汤药的主角。
母亲卧病三年,经常亲自侍奉。文帝先母亲而离世,死前对母亲感到愧疚,遗嘱陵墓要“背母顶妻”。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
他杜绝各种嗜好,不受臣下进献的贡品,不求一己之私利;处治罪犯不株连家属,不诛罚无罪之人。废除宫刑,放出后宫美人,对使人断绝后代的事看得很重。
《老子》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的三宝,刘恒都学到了,而且从始至终,持而保之。慈和俭,在中国历代皇帝身上确实不多见,文帝应算是最突出的一位了。所谓不敢为天下先,就是顺民心,不折腾,无为而无不为。
《史记》说,汉朝“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其实,何止汉朝,在中国的千年历史中,恐怕德盛于文帝的也不多。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今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糜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史记·孝文帝本纪》译文: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而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加官进爵)使他们显贵,用恩德回报他们,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痛苦。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木几和手杖,(以表示关怀他年纪大,可以免去进京朝觐之礼)。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把他们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文帝专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留下遗诏:“我听说天下万物萌芽生长,最终没有不死的。死是世间的常理,事物的自然归宿,有什么值得过分悲哀呢!当今世人都喜欢活着而不乐意死,死了人还要厚葬,以致破尽家产;加重服丧以致损害身体。我认为很不可取。况且我生前没有什么德行,没有给百姓什么帮助;现在死了,又让人们加重服丧长期哭吊,遭受严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为我悲哀,天下的老幼心灵受到损害,减少饮食,中断对鬼神的祭祀,其结果是加重了我的无德,我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我有幸得以保护宗庙,凭着我这渺小之身依托在天下诸侯之上,至今已二十多年。依靠的是天地的神灵,社稷的福气,才使得国内安宁,没有战乱。我不聪敏,时常担心行为有过错,使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蒙受羞辱;岁月长久了,总是担心不能维持始终。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天年,将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就很好,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孝景皇帝元年十月,下诏给御史:“孝文皇帝治理天下,开放了关卡桥梁,处处畅通无阻,边远地区也是一样;废除了诽谤有罪的法令,取消肉刑,赏赐老人,收养抚恤少无父母和老而无子的贫苦人,以此来养育天下众生;他杜绝各种嗜好,不受臣下进献的贡品,不求一己之私利;处治罪犯不株连家属,不诛罚无罪之人。废除宫刑,放出后宫美人,对使人断绝后代的事看得很重。我不聪敏,不能认识孝文皇帝的一切。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皇帝亲自实行了。他的功德显赫,比得上天地;恩惠广施,遍及四海,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 太史公说:孔子曾说“治理国家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残暴免除刑杀了。”这话真是千真万确!汉朝建立,到孝文皇帝已经历了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孝文帝)已逐渐走向更改历法、服色和进行封禅了,由于他的(谨慎)谦让,(改制)至今尚未完成。啊,这难道不就是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