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平常问题解决,总是在事情中去找答案,这样常常使自己陷入到事情之中,只看到事情的细枝末节。找不到事情的真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要用心理学上的聚焦偏差来解释。
由于这些偏差常存在于我们的认知中,当我们聚焦到这些方面的时候,常常造成各种错误与偏差。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些偏差的存在,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和别人。
它们就是,聚焦行动导致的偏差、聚焦场景导致的偏差、聚焦自我导致的偏差。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聚焦行动导致的偏差
同一件事情,自己参与行动中的评价,与别人的评价完成不同。
别人不在行动中,评价会比较客观,接近事情的真相。而自己在行动中,只注意到行动的枝节,看不到事情的全局,因此产生自己与别人评价上的偏差。
比如,现在大城市堵车的现象。叫司机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从堵入手,得到的结论是路太少,应多修路来解决。
而专家不在行动中,会跳出堵,从收费,到单双号行驶,再到分散高峰期来解决。
因为车增加的速度比修路的速度快得多。况且用修路来解决会造成:不是高峰的时候路闲置,从而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
这就是参与行动者与不参与者之间的差别。因为考虑的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面。
为什么会有这种聚焦行动导致的偏差呢?
因这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更多关注当下的行为。要完成我们的行为,就必然更多地关注事情或者行为的细节,而不是全局。
因此,我们做的事情越复杂,就越需要耗费认知与心理资源,就会更专注于细节。所以,得出解决问题方法,往往集中在细节上面。
而旁观者由于没有在行动中,也没有利益关系。所以他的任务是简单的,只有客观的观察而已。
因此,能更多地给出一些全面的、更加有高度的想法来解释我们现在的状态。
所以要避免这种偏差,应学会跳出事情本身,到别的地方找答案。
聚焦场景导致的偏差
是指同一件事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与自己对别人的评价完全不同。这种对一件事情自己表现出两种评价的差异。就称为聚焦场景导致的偏差。
当我们在描述自己时,评价自己时,总是爱为自己加上一个标签。而描述别人时总把标签撕掉,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事情。
比如,两个留学回国的学生,为什么你自己要回国?为什么你的朋友要回国?
回答为什么朋友要回国?他说,因为朋友想回到自己的国家,把所学到的知识奉献给自己的国家,为国家作贡献。
回答为什么自己要回国?因为自己家住中国,父母姐妹都在中国,所以要回来。
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回答?
因为当我们在描述好朋友为什么回国时,会站在你好朋友的角度去推断他的想法和动机。
而问到自己时,回答的不是自己的动机,看见的是我们所在的情景和所在的位置——家在中国,父母姐妹都在中国。
我们很少真正地去问一句:我为什么要回国?。
在心理学看来,你之所以没有这么问,是因为“我”这个概念已经被你所处的情景和位置所掩盖住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有各种社会群体标签的人,这些群体的标签,当我们去对号入座的时候,这些角色就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认知。
特别是在我们去了解自己行为的内在动机,和状态的时候,这些社会群体的标签就会成为解释我们行为的主要来源。
而当我们去分析别人行为的内在动机和状态时,我们通常能够把他身上的这些社会标签给去掉,而更多地关注他个人的原因。
所以撕掉标签,能更有利益我们,客观、真实的看清世界,评价世界。
聚焦自我导致的偏差
我们总是或多或少有点自我中心,也就是“聚光灯效应”:我所看到的,我所听见的,我所想的,也应该是别人所看到的、听见的和所想的。我的世界,就是别人的世界。
比如,两个朋友共同合伙做一个投资,最后投资成功。当分别问其谁的贡献大时。每个人对自己的贡献可能高估,当把对事情的贡献比例加起来,就会一定高于100%。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没有任何一个物体,比你自己更重要。这种对自我的聚焦,会使得我们不仅夸大我们的贡献,也会夸大我们的感受。
但是在旁观者眼里,他们更多地是看见,各种原因共同作用才有的结果,组合力量的最大效应。
所以当遇到评价贡献之类的事时,旁人通常能够给出更好的建议,而不是我们自己。
好了,几种认知偏差介绍完了。我们自己回忆一下,曾经是否在这些偏差中犯过错误。
未来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记住——真相隐于大局与宏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