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部分人的旅游,它的本质动机,是想去增长见识、猎奇。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对于旅游的看法,实际上也可能是比较简单的。
更多的是买张机票,拉帮结队到了一个著名的景点,其实就是想,回来之后告诉朋友和亲人,我去过哪里了。
很多人确实,对于旅游的目的地,能获得什么样的收获,它的内涵知识这一部分是不太在意的,常常只在意告诉别人我去过那里,我去过北京、我去过敦煌莫高窟,我去过哪里哪里。
我去了之后,我所见所闻能够给我获得什么增长了,多大的见闻,能挖掘多大的这个文化的意义,思想的意义,这一部分,收获不多。
换个角度来说,很多人只注重硬件的物质上的,物理上的旅游的意义,却对精神上的知识,文化层面上的收益不太注意。
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遗憾的。
如果你是成年人,我觉得你有选择的自由,我没有道理说三道四。
但如果是我的学生,对着这些10岁、8岁,10多岁的这些少年。
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文化观念,他们的行为方式,可能都影响和决定未来对某些方面的成长,所形成的是一种巨大的方向性的差别或者收益。
就像现在正站在我面前的这位小松同学,他现在20多岁了,他对于旅游的一些见识,我认为是不庸俗的,已经能做能够做到一个不庸俗的人,对旅游有自己的品味和看法。这一点难能可贵。
这就是我们教育的其中一部分重要的意义,就是改变一个年轻生命对于某些事情的认识和他的轨道。
因为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按照不同的轨道发展下去,是会形成不同类型的人生故事的,会影响着他以后跟谁做朋友,他会结交什么样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会进入怎样的工作,怎样的生活圈、朋友圈,这一切都是有关联。
8年前,我跟学生提到了《李敖有话说》节目,李敖说过跟谁去旅游比去哪里旅游更重要,他提到这个观点很有意思。
因为我也算是一个资深的旅游者吧。年轻的时候背包环游中国,摩托车环游中国,很疯狂的这些旅游的事情我都经历过了。
那么对旅游,我当然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和认识。确实,跟谁一起去这一层比去哪里更重要。
如果你的玩伴类型是不一样的,品味是不一样的,这个频率是不相同的,那么走在一起,大家都会非常的别扭,就会大大的降低这一层的收益。
这一点的背后又如何做到呢?就要教另一个道理,就是人要敢于独立,要敢于把自己和他人的这个行为区分开。
在一群人走在街道的时候,你为了自己内心有思考,有自己的抗辩,你要敢于把自己从人群中摘离出来,走自己的道路。
这一点就要练习人格的独立性。首先你的精神独立性和人格的独立性的保证,是你的形体躯壳要甘于忍受孤独,忍受一个人的世界,忍受一个人走。
不可跟人群混在一块,你才有独立的思考的自由空间。从这个基本点,从小训练开始。
所以我教博思园的学生,总是告诉他们,不要24小时,总是跟同学跟人堆混在一起。
如果你混在一起,总是无法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没有独处的能力的话,那你的未来就堪忧了。
因为很多学习和思考都需要自己的内心,安安静静的静悄悄的去思考,去感受。
当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能在谈论一个景点的时候,就基于社交的一些礼仪,我们必须对别人有一些附和,一些认同、追随。
这个过程中,甚至很多人就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而是被别人的观点,朋友中的强势那一方的观点给驾驭的或者不知不觉中影响,这一点也是在旅游中我们要注意的。
所以我很强调培养一个年轻人要敢于孤独的面对自己的内心,要敢于过自己的日子,做自己的事情,从这一点开始。
记得多年前。有一回我带小松,还有我的女儿小哲,那时候她还非常小。我带他们去了一次西藏,走川藏线。从深圳开一辆尼桑日产的轿车开到了西藏的东达拉山。
很多朋友听到就说,哇,曾老师,你怎么开这样一辆轿车过去了啊,还不是新车,感觉到性能不太可靠。大家觉得去西藏这些地方,路烂应该开suv啊或者越野车之类的,你怎么开一个轿车去?
他们担心的说,这辆车你不怕在半路上抛锚啊?在半路上抛锚了,出问题不是很糟糕?
我就非常淡定的说,如果开这辆车去西藏,这辆车抛锚在半路,为什么要躲避和害怕这件事情。
也许我们这一层在旅途上的车坏了,抛锚了,也是我们这一层旅程的故事的一部分,是这一次旅行的收获的一部分,我们不要去拒绝在旅途上所发生的种种事情,与人与事的种种的交织。
我们不可能完全去杜绝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在旅途上的种种故事,把种种经历都变成是一种经验财富来看待。我认为这样更豁达,更潇洒,更洒脱。
我认为差错本身和意外本身是人生的一个构成部分。我认为不应该去完全的回避。我们只有做充足的准备,并且让我们有勇气去做好心理准备,有勇气打算面对他,去克服它。
结果那次去西藏,小松,小哲都玩的非常的高兴,而且那一趟果然不虚此行,车果然坏了。在西藏,我们是从云南进去的,从香格里拉那一段开始到德清,一直到芒康,一直到东大拉山这一段。经历了非常丰富的故事,也看到了非常壮丽的景观。
比如说,在这个滇藏线有一段在修路,当时到这个梅里雪山之前,有一段很长的公路在修路。我们开着一个小轿车绕过,经过了山里头的很偏僻的这个乡村的时候,景色真美,而且有这种探幽探奇的这种刺激感,收获满满的。
半夜两点我们才到了德清,经过了金沙江。在某一段我们经过的时候,看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惊涛骇浪。那个位置不是景点,不是大家都知道虎跳峡。
那个地方我马上就车停到路边,带着小哲,带着小松,让这个当时才几岁的这个小子,带她到汹涌,惊涛骇浪的金沙江旁边去站一会儿,感受这个浪潮的冲击力。我觉得给大家非常好的一种体验。这就是自驾游的好处。
其他的家长说,哎呀,不要走的太近,那个太危险了。
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我们作为成年人,对安全是有一定的判断和监控的能力。
在我认为足够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我愿意让几岁的孩子,我带着他,拉着他的小手鼓励他,走进一些,再走近一些,我们在那个大的岩石上面坐下来。
看着眼前的这种像虎口瀑布一样的惊涛骇浪,汹涌澎湃在眼前。这种感觉带给我的孩子,带给现在的这个小松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旅游观和人生的性情。就是大胆、开拓、挑战性。
有这种比较大的这种心胸去面对困难,去正视这些人们会回避的这个壮丽的景色。
可能别人的安全线的设置会比较低一些。但是我觉得勇敢的去面对,可能会形成一系列对孩子来说更好的,更有勇气的,更有挑战性的这些好处在于他的性格之中,形成他未来旅游做事的一种好的态度。
我认为这些态度作用在人生的气质上收获好处大于坏处,利大于弊。
【小编感悟】旅行也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旅途上的种种故事,把经历都变成宝贵的经验财富。
如果想要跟着曾老师一起旅行,可以参加博思园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