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淘淘像我,性子比较温和,但有时候她一闹起来,我和她妈妈都怀疑当年是不是在医院抱错了孩子。还记得她两岁那会儿,没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Terrible 2,总是和淘妈“对着干”,让她9点上床睡觉,不听。淘妈说了她几句,就开始嚎啕大哭。有几次淘妈被逼急了,便动手打了孩子。一开始淘淘哭的持续时间更长了,但看到没人理她,慢慢地也就不哭了,嘟着一张嘴低着头,委屈巴巴的样子。
有时候我充当她们母女中间的“和事佬”,我问淘淘:“你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呀?”淘淘不语;“刚刚妈妈打你是不是很疼,来爸爸帮你吹吹就不疼了。”淘淘还是不说话。淘淘像是赌气似的,摇头不肯回答,我也不知道这个小人儿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但是淘淘现在这个样子,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
我们那个年代,放学后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跑去草地上捉昆虫。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忙活了好久,抓了好几只又大又肥的蚂蚱,心满意足地回家。一敲开门,我刚想伸手向爸妈炫耀“战利品”,抬头就看到父亲阴沉的脸。
“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下课不回家你想干嘛?”
我捂着蚂蚱的手缩了回去,刚想开口解释,父亲又劈头盖脸的一顿骂:“你真是皮痒了!”母亲在旁边递上了尺子,父亲使劲把我的手掰开,蚂蚱四处逃散。我的手心多了几道红红的印子,疼得我眼圈红了,但是我没有哭出来也没有说话。
那时候被父亲打的我在想什么呢:今天捉了那么久的蚂蚱都白费了……为什么他们不肯听我的解释?不过说了也还是会被打……可是真的好想让爸妈看到我捉的蚂蚱啊……算了他们根本就不在乎吧,不想说话了……
抱着这样一种想法,和父母冷战了很多次。直到自己也成了孩子的父亲,回过头来想一想,其实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有责任,但是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必须付出更多努力。
当了孩子的父亲后,我也翻看了很多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想要探索孩子被打骂后的心理状态,总结了一下主要有这3点:
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倾诉机会
小时候想让父母看看自己抓的蚂蚱,分享的欲望却因为打骂一次次被堵在嘴边。淘淘9点了还不肯睡觉,是不是又有什么没说出口的原因呢?淘妈没问,我也没问。过了几天我换了种方式问淘淘:“你前几天不按时睡觉是不是有哪儿不舒服呀?”
淘淘这才支支吾吾地告诉我,那天都没有人给她讲睡前故事。之前淘淘已经养成了睡前听我们给她讲一个故事的习惯,而那天我和淘淘妈都忘记了……她得不到满足,而我们又没有给她说出来的机会。
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一个倾诉的机会,反而遭受了责罚。换做是大人,也会觉得很委屈吧,又何况是一个小女孩呢。
心理感受没有得到认可
淘淘每天听故事的习惯被打乱,而我们却把关注点放在她不按时睡觉,对于她的“不听话”百般指责。
就像小时候,如果爸爸能先看看我抓来的蚂蚱,然后再好好在保护个人安全意识方面和我谈谈,或许我就不会那么委屈了。同样,淘淘心里觉得自己受到了忽视,也难怪她不愿意和我们说话了。
通过沉默回避伤害
有的孩子无法长期承受打骂带来的伤痛,他们会用一些反应来表达自己的恐惧。当他们发现尖叫和哭喊并不能避免这种伤害反而会点燃愤怒,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用无声来表示抗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他们无助的表现。
说起来真是挺自责挺心疼的,那天淘淘没有说话,大概在委屈的同时还带着害怕吧。
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和淘妈谈了一下,说到底都是情绪管理的问题。父母是主动的沟通者,一旦在孩子面前无法控制好情绪,正常的沟通就断绝了途径。那么在面对孩子哭闹时,我们该如何温和的处理呢?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回应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一种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午睡的时候不好好睡觉,说自己睡不着怎么办?淘爸的建议是这么和她说:
“宝宝是不想睡觉,是不是睡不着啊?没关系那我们就闭着眼睛躺下来,不睡着也是可以的。”
理解孩子的想法,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回应,这就是共情。既照顾到了孩子的感受(不想睡觉),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让孩子闭眼休息)。
让孩子主动地去掌控自己和学会忍耐
有段时间淘淘总是对淘妈的口红很感兴趣,老是吵着要淘妈打开给她玩。在这件事情上我看淘妈是这么处理的:
把口红给淘淘,让她自己尝试打开,但是淘淘自己打不开,这时候淘妈就和她说口红可能是累了,还不想和淘淘玩,要不等一等?她用的是询问孩子的口吻,而淘淘也欣然接受了,放下口红去玩别的了。等淘淘玩累了,也就忘记了玩口红这件事了,这个方法就是延迟满足。
即不要将孩子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去管控和学会忍耐,而是要让孩子逐渐发展出掌控自我的能力,从被动走向主动,依靠自己不断提升的判断力去实现自控。
无法控制情绪时与孩子隔绝
如果孩子的哭闹的任性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你的情绪,那么淘爸的建议是快速离开现场,和孩子隔绝一段时间,避免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等自己的情绪平复了,再尝试用上面2种办法去和孩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