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总觉得要写点什么。我写不了纯粹的读后感,因为我的语言、历史知识以及审美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我在读的期间,产生了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
虽然柳公描写的是永州的山山水水,某座怪特的山,某段曲折的溪流,某处怪异的石头,某个生长着竹树的小丘,我一面沉醉于柳公营造的奇丽空间,但另一面故乡的山山水水却在我的脑中渐渐清晰,在我离开了它多年后。
有人说柳公笔下的山丘石头溪涧其实很平常,可能算不上什么大的景观,但柳公却给它们赋予了色彩、灵魂和空间感,给人以无数的想象,让它们与世人相遇。
或许它们有些已经开发成了景点,有些已经面目全非、不复存在,但并不妨碍我们欣赏柳宗元笔下的它们,知道在永州的某个地方曾经有些什么。
它们曾经独自美丽,曾经治愈了一位孤傲失意的改革家,它们成了千年之后的我们心里的绚烂。
我觉得这一点特别有意义,就像我的村庄的那条河流,它永远都在我的心里流淌。它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它会消失吗?
它没有名字,它甚至都称不上是一条河,因为它并没有广义上的河那么宽阔,只能说是一条狭长的小河沟。可是现在我想写一写它,因为它存在过。
我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我去过的最接近它的源头的地方是一片油栗林。土断而川分,由于水流冲击自然形成深深的沟壑,沟壑里有裸露的岩石、水草,在干旱无雨的天气里,里面甚至没有水。
在离油栗林不远的地方是自紫湘有记忆之前就早已荒芜的耕地,荒地的边沿有皂荚树、李子树,是紫湘和小伙伴们放牛的乐趣所在。那里至少在解放之前还是有人类居住的,因为据说那地是某个大地主家的。
油栗林往下的沟壑就断得没有那么明显和开阔,被长在两岸的杂树和长藤遮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一小段的尽头自然淤积成一小滩水,碎石为底,而且这里也是通往另一个村庄的必经之路。
牛习惯在此饮水,而我们可能会在里面洗手、洗脸、或者光脚踩进去凉一凉,直至把水弄浑,然后大笑,旁边就是成片的草地。牛儿可以在那里慢慢地吃草,而我们可以搭上帐篷、带上干脆面,露营一整个夏。
又是一段的荒芜,在人们经常走的路旁边有突出的石头和流水,雨水多的时候就成了河,雨水少的时候就全部干涸。再往下河沟与山融合在一起,不辨其身,一直延续到紫湘小时候还在种植的稻田。
有了稻田和耕地与小河为伴,小河变得明朗起来,自然形成多个水潭,有天然形成的石坝和小瀑布,人们会在它的身上用竹简取水以灌溉。几处大一点的潭水就成了母亲和婶子们浣衣洗菜的地方。
这一段就是刻在我记忆深处的河,它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时光。甚至在我阅读柳公的《小石潭记》时,心里想的也是这一段的几处小潭。
三潭之间相隔不到百米,左岸高而陡,岸之上为人们进山的蜿蜒小路,小路窄约尺宽,小路之上为长长的稻田;右岸也为高高的田坎,左右岸之间有小土路相通,无桥,踏石而过。
一道潭为三潭最广,上有一整条石块,水平布其上,石块布满青苔。晴日,水流细而缓,偏流右隅,所以潭右水深似墨,潭左沙石淤积偏浅。右隅搁置有婶子们捶衣的大石头,水自净能力很强,刚为乳白色,不一会儿便恢复如初。
潭周围有些小碎石,长、圆、扁、尖,那下面住着小螃蟹,紫湘常捉来放在背篓里,让妈妈用猪油炸着吃。潭下是陡峭石沟,石头连着石头,多为赭色,石上滑如泥鳅。
紫湘常冒险手脚并用,从石沟往下,又是一段水沟,里面泥沙淤积,不小心会吞掉鞋子。头顶是疯狂缠绕的绿藤,两旁有水竹围绕。低头哈腰而过,便到了第二道潭。
二道潭为三道潭中最小,也只有水量充沛时才有洗菜洗衣之用。潭左岸是母亲自己开辟的一块小菜地,右岸为农田,顺石而下,水在隙中流,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走几步便至三道潭,潭右边是一块大石头,又高又圆,紫湘常坐在上面写作业、看书。前面视野开阔,是一片长在水上的小杂树林,里面有一种藤子上的叶子可以拿来用小木棍写字,写完变为橙黄色,放久不易坏。
小树林里藏满宝藏,不同的月份都有可以吃的野果子,三月娄豆四月籽儿五月桃儿六月乌,七八九月就有野山楂、八月炸和毛栗子啦。
左岸的坎崖被流水自然侵蚀,树木的根系裸露在潭水里。三道潭潭水最为清澈,游鱼、小虾、水虫身上的纹路皆可见,水不深却能常年保持原态。菖蒲缘石生长,一部分根系扎在水下,一部分攀缘在石头上。
这里是紫湘的儿时天堂,紫湘曾在石头上遥望远方、幻想未来。流水声如鸣佩环,画眉声清脆入耳,眼前一片苍绿,旁有枝叶浮动、蜘蛛拉丝、昆虫游爬,蜻蜓点水落肩,凉风丝丝,唤人入梦境。
这里是紫湘儿时用小簸箕捉鱼虾的起点,顺流而下,两旁皆是稻田和耕地,农人常踏足的地方就很明朗,鲜少足迹的地方便荆棘密布。沟道里不仅有野果,还有一些中药材,它无声无息地服务着人们,人们与它和谐相处。
一直到另一个庄子,这里有一大块平地良田,河面变得开阔,上有一座晚明时期就存在的钱纹桥,往下的河底是一大块整石,上面有各种形态的孔洞。整石也为赭色,占据了很大空间,下端是一道黑石瀑布。
瀑布长约十余米,特别是雨天,白练飞起,有冲天之势,可惜这道瀑布紫湘没留下照片。紫湘曾到极远的岸边探望,但终究不敢去到瀑布的底部,因为那里本就是大荒沟,从未看见有人去过。
瀑布往下的河流夹在两山之间,窄而长,现在一边的山修了一条公路,另一边山上多石头、松树和奇异杂木。水流一直延伸到村中心的小街,与另一条小河相聚,最终汇入哪里,紫湘不知。
这就是紫湘想记下的河,因为若干年后,可能这条河的两边就再也无人的踪迹,但我想让未来的人知道这条河怎样的流过,农人曾在这里得到便利,孩童曾在这里得到快乐。它曾咆哮过,也曾呜咽过……
如果要给它取一个名字的话,我想把它叫做不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