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作者A在发现自己被一个微信联系人拉黑屏蔽后,恼羞成怒,倍受打击,一气之下也将对方屏蔽。由此A开始怀疑他们彼此的信任度,忠诚度,随即调整和这个朋友的交友策略。
A说:“如果自省后觉得自己没有问题,就和这个朋友果断疏远,对方连朋友圈都不让你看,你们之间还有什么未来!”
网上也有人B气愤的抱怨:“我就他妈想知道主动加的我,还他妈的不让我看他的朋友圈的人什么心理!”
A和B言辞凿凿,理直气壮,作为气话,无论怎样表述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似乎哪里不对。原来A和B将朋友圈和朋友混为一谈,模糊二者界限,从而造成自己困扰而全然不知。
微信刚推出来的时候,确实主要是朋友或熟人之间互相添加和使用的。更是将私密性作为朋友圈的主打进行推广。
彼此添加好友后,不仅方便了日常沟通,还可以通过朋友圈的状态更新,了解朋友新动向,新想法,无形中拉近了朋友间的距离,尤其解决了不常见面,或身处异地的朋友之间的关系纽带的连接问题。
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微信慢慢地变得越来越普及,跟以前留名片一样具有社交礼貌的意义了,即便是吃过一次饭或参加过一次活动的人,在结束后,都会主动上前说,“加个微信吧”。在那种情况下,如果你当时断然拒绝,显然是极为粗鲁和不合适的。
但是基于此互相加了微信好友,你真的觉得彼此就此成为朋友,关系升级,可以开放各自的私人空间—朋友圈给对方看吗?相信不是每个人都是这么想的。
不管是不是朋友,只要互相加了微信,就理所当然的认为有权利进入对方的朋友圈,查看对方的状态,其实特别像希区柯克在电影《后窗》里呈现的,人永远都想知道陌生窗户里的男女在干什么,而这扇窗户背后发生的事情永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那么一点点。
我们来看看微信好友和朋友圈的关系和区别主要在哪里。微信最基本的功能是即时通讯,通过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将两个人联系起来。因此互加好友后,人们就可以通过这些通讯方式开始联络沟通。
而朋友圈是微信的升级功能,也就是针对关系更近,更信任的朋友,除了进行通讯联络,还可以透过朋友圈发布的状态,了解到对方的生活,工作,娱乐甚至心情,思想和内心世界。
加了好友,不意味着必须开放朋友圈,不然微信平台就不用再赋予朋友圈如此多的功能:屏蔽,分组等。因此加为微信好友和开放朋友圈二者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社交爆炸时代,每个人心目中对朋友和关系深浅的定义衡量标准不一,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判断,总是存在或宽泛或微小的误差。你把TA放在priority list(优先清单),TA却把你放在optional(可选,非必须的)清单里,没什么公平可言。
有的人定义宽泛,大大咧咧,加了好友就会开放朋友圈,有的人则会有更窄的标准,加了好友后,就会主动做出屏蔽或分组的操作,以确保自己的私人生活暴露在可控范围。当朋友圈里不再只有要好的朋友,当每一条更新都有潜在风险时,你是否会选择将一些人屏蔽?
02
有人说,全民微信时代,我们根本找不到社交净土了!还不让人屏蔽,给不给活路?话虽偏激了些,但是仔细想想还真是有说不出的无奈。
上文A和B被朋友屏蔽,恼羞成怒,其实静下心来,他们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和屏蔽我的人是熟人吗?我们有多熟?熟到TA不担心被我看到私人生活的程度吗?任意一个答案如果是否定的,那他们就白生气了。
我有个朋友,她就特别擅长处理这种关系。生活中她会和自己的发型师,美容师,医生等服务机构的朋友添加微信好友,目的是方便进行预约,接收对方发送的服务促销信息,但是添加后就会马上屏蔽他们。
她自己解释到:“为什么要让他们看到我的生活状态,由此他们会猜测到我的家庭情况,住房情况甚至经济情况,说不定会影响我在他们那里的进一步消费!再说我们的关系仅限于他们提供服务,我享受服务而已,不会涉及到彼此生活。人在江湖,怎么不懂套路?他们也很懂规矩,从来不会来问我,为什么被屏蔽。”
我曾经被一个base在香港的猎头添加好友,微信中她和我热络的交流,详细了解我的职业背景。等过几天我想起来这个人,想要看看她的朋友圈时,却看到了那个让多少人都不愿看到长长的灰杠,我被她屏蔽了。我看后一笑了之,并没有删除她。
我们被别人屏蔽,也在屏蔽他人。屏蔽我们的人,不见得和我们有什么过节,对我们有多大成见,可能只是希望让人和人的关系更加简约纯粹,给生活做减法。我们的难以释怀,并非由于我们为对方倾力付出而得不到回报和认可,而是不甘心于被对方主动屏蔽,被排除在朋友圈之外。正如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被主动分手一样。
03
另一方面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微信好友和朋友圈的界限,能够客观理性的将之分别对待。
几年前,我刚加入新公司,总裁助理Grace就主动要添加我的微信, “木沐,加个微信吧,方便沟通”,“好啊,好啊”,心说这个大老板的助理还真主动。“但是咱们之间得互相屏蔽哈,微信是同事之间用于工作交流的,但是朋友圈属于personal(个人)的,就不需要看了,相信你会理解的!” 说着,迅速将微信中的按钮启用“不让他看到我的朋友圈”。
虽然我本来就不爱计较,也想的开,但是还是被她如此坦诚的态度而震惊了。我自己屏蔽过他人,也被其他人屏蔽过,但是这些动作都是自己一个人幕后操作的,有时甚至是偷偷摸摸完成的,根本无需通知对方,更不会在刚开始互相添加微信的时候,就正式通知对方将其屏蔽,并当面屏蔽。
震惊之余,我对小助理这种公私分明,直接坦诚的做法竟升起一种欣赏来,并感谢她的直截了当。这也省却了多少当你突然有一天发现被她屏蔽,抓狂焦躁下,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哪里得罪了这位老板助理大人而惴惴不安时要踏实的多,人际关系也简单明了的多。
后来我和Grace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工作甚至朋友关系,职业上的困惑她也经常和我探讨交流,也会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彼此打气。让我不解的是她的朋友圈一直是对我屏蔽的。
两年后Grace离职,重返校园攻读硕士,不知道她是忘记取消对我的屏蔽了还是怎样,总之到现在我仍然看不到她的朋友圈。我们虽不常见面,联系也不多,但是心里却一直挂念着对方,我好像也不再纠结于是否能够看到她的朋友圈了。《天使爱美丽》里说,最深和最重的爱,必须和时日一起成长。
04
但是Grace如此直接的做法不是每个人都通透豁达到可以坦然接受的。那在添加微信好友后,要怎么做既能保一定的隐私性,又不会让彼此尴尬呢?Grace走之后,她的继任者Nancy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Nancy自然要添加所有管理层为微信好友,朋友圈也开放给大家,做法和Grace大相径庭。
有一次Nancy请假没来公司,我在朋友圈看到她发出来一个更新状态,正在国贸三期81层咖啡厅享受下午茶。小姑娘工作日发出如此悠闲的照片是比深夜发美食还要让人虐心。
我的政治敏感度马上来了,赶紧私信她,“亲爱的,朋友圈照片赶紧删了吧,你老板和同事可都看着呢!”,“没关系,他们看不着,明天我跟你说”。我赶紧刷新了一下朋友圈,她的照片依然还在。怎么回事,Nancy到底在卖什么关子?
后来Nancy才跟我道明其中原委,我也是那时第一次听说微信朋友圈居然有完全无需触动、伤害别人玻璃心的方法解决隐私问题:朋友圈的分组功能。
分组就是把微信里的朋友分为若干组(也就是贴上不同标签),每次发朋友圈的时候先选择不同的“可见范围”(不同组别),就可以对不同分组的对象定向分享私密内容。
Nancy说她将微信联系人分为工作组,闺蜜组,学习组,朋友组等不同组别,通讯录里的每个人都被分配到相应的群组。
比如她在国贸喝咖啡的照片是选择了朋友组进行发送和分享的,而公司老板和同事都被她划分到了工作组,所以工作组的人是看不到她喝咖啡的照片的。这种方式比她屏蔽这些人,却又担心被对方发现后彼此尴尬的做法高明很多,不仅如此,还可以达到她在特定受众面前继续畅所欲言的效果。
我能看到Nancy的照片是因为她并没有把我放到工作组,而是放到了朋友组里,我感激她对我的信任,当然也不会把她的小秘密告诉他人。和Grace的直言不讳比,我深深钦佩Nancy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聪明做法。
在朋友圈分组功能渐渐为大家熟练使用的情况下,如果你发现仍热被简单粗暴的屏蔽了,如此固然丢了面子,伤了自尊。但在动手报复前还是先理性看看留下这个人在通讯录里,未来是否还有联系的必要,毕竟微信好友的基础功能仍是联络。如果没有,果断删除,毫不手软。
即便是你没被屏蔽,对方开放了朋友圈,也无需洋洋自得,暗中窃喜。其实我们一定会人为地被分配到不同的群组,我们能看到朋友圈但却不见得是我们想看到的心目中的朋友圈。《环形使者》里有句这样的台词:似乎大家都是这样,自命不凡,却无足轻重。准确诠释了作为个体的我们夸大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的微妙心理。
同一个朋友圈,不同的人看到的会是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精彩。你看到的是波澜壮阔,还是死水微澜;是绚烂多姿,还是暗淡无光;是真情流露,还是冠冕堂皇,不在于你如何看待对方,而完全取决于对方在朋友的天平上对你加上多少信任的砝码。
清华大学MBA,知名外企亚太区战略总监,十年以上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高管经验。专注于写职场经验,个人成长和个人转型的原创文章。愿与你一道分享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