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所选的专业就被安排在了新校区。第一次出现在那里还没有完全从高中那种模式过来,在大学校园里别说车辆进入了,单单是吃东西也是不允许的,到处都是监察人员或者监控区。吃过亏以后,每天早饭晚饭都是在路上,因为宿舍是在学校外面的,每天敬仰的学习场所是不可以有任何“玷污”的。
后来学院回迁,我们又迢迢地回到了老校区。第一次接触到老校区后,要说老校区和新校区的差别,从名字上是就可以看出来的。
过惯了清新日子的人怎么能一下适应“原始”生活,宿舍六人间啊,一个楼层共用一个厕所啊,并没有空调啊,网速很渣很渣而且很贵啊,洗澡要跑学校啊……
最让人不舒服的可能就是因为家属区区域太大,家属人员众多,不得不允许车辆进入。校园里都是柏油路,从宿舍到教室的路上和过马路一样得注意车辆的行驶。到了这里都有种宁愿在路上吃饭也想让制度改变成新校区的那样。
换一个新环境可能最受到打击的就是老习惯。
家属区人太多的直接表现就是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老人。那些抢阴凉地方或者占用打球场的老大爷还不是最“让人讨厌”的,每天早晨和晚上都会在广场处跳广场舞。是的,你没看错,早晨也跳!
没有办法改变,就只能选择忍受。
每天步行在校园里,那些协奏曲的旋律自己都会了。到了考试周,冬天虽然很冷,夏天虽然很热,都会选择远离广场周围教室的舒适,跑老远去学习。
几天前上完自习走在回去的路上,看到一位老老头,吃力地在蹬着三轮车的踏板,但是看上去动作很娴熟并且表情沉稳。后面坐着的是一位老老太,衣服很干净整洁但是口水断断续续地滴下。瞬间明白了是一位老伴带着自己痴呆的妻子,在树荫的庇佑下,领略着每天都不一样的风景、风情,可能自己早已看厌,但是爱每天刷新着感觉。
就在今天,天气闷热的烦躁加上背政治的苦闷就很早的回去了。路上偶然看到他们聚在一起说话聊天,挥动着蒲扇,并且不断地对过往的学生笑着。他们是那样开心,抖动着小腿,旁边还有听曲的,仿佛看到的是我们聚在一起玩耍时各种胡扯打闹的样子的老人版,突然心里就冒出来“祥和”这个词,憧憬着自己到了他们的年纪是不是可以和这一样安静地快乐着。
反过来想,他们看到年轻的我们,有活力的样子,是不是可以督促他们做健身活动,保持开朗的心情,还一直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像孩子一样快乐幸福?
近朱者赤,或许这也是老校区的一种别致风情。学生看到老人,会使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或许缺少的就是这种挥着蒲扇的恬然和阅过千帆后微笑。那么老人看到学生呢,一群有心有力的年轻人,总有些事会触动到他们,让他们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模样,想起来自己做过的傻事,笑谈过后对生活依然充满信心。
如果看到他们摔倒了,赶快扶起来啊。他们可是你同一个校选的同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