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隆平爷爷!”
在生活富足的今日,很多人还不知道袁隆平爷爷是谁。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饥饿,没有经历挨饿吃不饱,更没有经历过因为挨饿而晕倒的生活。
我记忆里的挨饿,是小时候听邻居家的爷爷奶奶讲的,那时候就是听故事。后来见证挨饿的场景是看电影《一九四二》河南闹粮灾,蝗虫飞过,所过之地寸草不生。大家都去逃荒,路上都吃着树皮,吃着草根,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这些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都是爷爷奶奶一辈的故事,所以我们不了解袁隆平爷爷。可我们不能不知道袁隆平爷爷是谁,当我们每天闻着饭香弥漫,吃着软糯香甜的米饭时,就更要知道水稻之父是谁?
没错,水稻之父就是——袁隆平袁爷爷。
小时候上学,印象最深的一篇课文是《十里长街送总理》。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每当看到这篇课文的时候,眼泪就会在眼眶里打转。我没有经历送总理的场景,可我在有生之年经历了送袁隆平爷爷,虽然只是通过电视上的相送,可也是眼泪盈眶。
因为有袁隆平爷爷,才有了我们的今日,是袁隆平爷爷让我们不再饿肚子,让我们吃饱了饭……
小时候,一到插秧季节就会特别忙碌。要先把水稻种子放在温棚里,培育出秧苗,等到秧苗长到一尺长的时候,再给移栽到水田里。
移栽到水田里的秧苗长到小腿那么长的时候,就要开始抜苗,再分散栽到其他的水田里。
那时候就觉得插秧好累,可是再累也还是要把秧苗插完,不然就没有香喷喷的米饭吃了。
每次吃完饭,太奶奶都会检查我的碗,碗里只要有一粒米饭,都会要求我给吃了。
太奶奶常说:“粮食的珍贵,你们小孩子不知道,挨饿的时候,要有这些粮食,得多活多少人。所以不能浪费粮食,碗里一粒米都不能剩,剩了就是浪费。”
经历了挨饿的人,才会格外懂得米饭的珍贵之处,才会更加感念着研究出水稻的袁隆平爷爷。
想到刚刚看到袁爷爷的一段经历,真的是既心痛又敬佩!
在经历种种磨难期间,他还遭受了多次毁灭性的打击,实验器材及水稻秧苗一次又一次被毁,他就把秧苗藏在臭水沟里。最让他痛心的是
他经过多少年的研究,好不容易培育出的实验苗遭到了灭顶之灾。袁隆平只觉得脑子里“轰”地一声,浑身发抖,好不容易回过神来,他含着泪水,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秧苗被毁的第四天,他在一口井中发现了些秧苗,捞上来一看,果然是他的试验苗,他不顾井深水冷,“扑通”一声跳下井去,可是无法捞到沉到井底的秧苗。
面对着这些种种遭遇和磨难,为了培育出水稻,袁爷爷和助手们背井离乡,跑到云南去继续做研究。
在云南大地震来临的时候,袁爷爷不顾生命危险,从摇摇欲坠的房子里抢出了水稻种子。为了继续研究,他们在田间的泥水地里支起了帐篷,铺上草席,生活了三个月。
后来粮食不够吃,他们就吃甘蔗吃的口腔里都磨起了泡,在经历五个月的坚持研究后,终于又培育出了一代种子。
缅怀袁隆平爷爷,让我们好好吃饭,不再浪费,让我们不经历饥荒,国富民强!
齐帆齐微课 第四期第28天第(5)篇打卡 共计12066字 第二周主题打卡第(4)篇 《缅怀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