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其现有认知能力下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
完全赞同此观点,记得蔡叔说过,人的大脑对事物反应后会迅速进行精准计算,即系统一的反应,很多人其实是没有意识到的。就像年轻的小伙遇到心仪的姑娘,会为其拉车门、拎包等等。其实际是大脑快速计算后利益最大化所作出的反应。
提到隐形动机,正面激励和负面惩罚,我想说说隐形动机在生活里的几个应用,华为2016年的年报公布了,华为在员工待遇上依然慷慨。2016年18万华为员工的人均薪酬接近60万元。华为如何做到员工高工资与企业高利润的统一呢?
任正非先生在用人上的名言值得我们思考。"三个人干五个人的活,挣四个人的工资。”这个就是典型的激励原则,激励首先要过阈值,否则就不会有什么效果,而过了阈值之后,投入的精力和激励的程度呈正相关。假如五个人的工作量价值是5000元,单个工作价值平均值是1000元,三个人来分这5000元价值的工作量,平均1667元,但实际企业只发给1333元。即鼓励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又留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供企业可持续发展。
还有购买商品时,利用信息对称性来避免经济歧视。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性极其广泛。就像书中所举的购买镜头的例子,当你走进第一家店,说要买个镜头,你或许会得到一个比较高的报价,你当然不能买,转身就走,接着你把从第一家了解来的东西加到第二家的表述中,你会得到一个稍微便宜点的报价,接着你去第三家、第四家……终于有一家,当你进去时就能报出“我想要买一个尼康尼克尔AF-S55~300mmf/4.5~5.6轻色散减震高倍率变焦镜头”的时候,你就能一次性得到一个公允的价格。
认知层次不同,做决定时的选择自然不同,但作为人的自利性本质之一,无论作何种选择,都跳不出自己的思维框架下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归根结底,还是要提升自己的底层知识,提升元认知,在此基础上,利用隐形动机等经济原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
第一次用简书写了点碎碎念,逻辑不太清晰,望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