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被困在了时代为我量身打造的“精神牢笼”里了

我好像被困在了时代为我量身打造的“精神牢笼”里了。

罗翔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和自豪感,因为知识越贫乏,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

是的,我进入了“信息茧房”,我相信的言论,我理解的世界,我看待世界的眼光,都扑面而来,无论它本身是对是错,都在认可着我。而一旦有对立的观点出现,我本能地会将其判错。

这一切,我,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好像生活的节奏打乱了我们学生时代的作息,所有琐碎的事像一团团棉花塞满了破旧的棉袄,我们在温饱中艰难前行,渐渐忘记了那双早已粗糙的双手也曾捧起过柔软的书本,流经过许多许多的文字和经典,这双手曾经捧读过历史,触摸过文化廊桥里的斑驳的老树,书写过山河里最美的那抹着色。

我时常想,现在是最好的时代吗?

不一定。

也许物质的丰盈能暂时满足生理的需求,讽刺的是,明明是最需要知识产出和转化的年代,但一旦脱离学校的我们,似乎鲜有人会再捧起书本了。

走进浩如烟海的书山里,我觉察到我所拥有的知识是如此匮乏,我所知晓的东西是如此片面。

当我在书店里随手拿起一本书,翻开扉页,就忍不住将目光投在第一行字,如果没有引起我的兴趣,我便要匆匆合上,继续找另一本,猛然发现,不经意间我竟然在用刷短视频的态度在读书,发现这一点的我不免轻蔑地嘲笑了一下自己。

我站在书架前,像是一个刷短视频的用户,在冰凉的屏幕前面筛选着符合我口味的视频,很讽刺啊,我骨子里堆满了对文字的欲望啊。

我努力克制这样的“惯性”。

坐下来,捧读一本书,让自己对短视频带来的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戒断。我不难发现我好像不爱思考了,脑子容易放空,尤其是心,很难沉下来。也许是走入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太久了,或者是步入充满各种方案报表数据的社会中太久了,我和书本的距离竟如此遥远,我看着它困意四起。

这个时代真的太快了,让人感觉慢下来就是浪费宝贵的时间,以至于我们总是害怕被一本书耽误半天,宁愿去短视频平台看解说,“五分钟读完一本书”,“五分钟带你看完一部电影”,这样的短视频太多了,让我们感觉自己是有了相关知识的储备的幻觉,其实那些被拆开揉碎的知识并未真的走进我们的脑子里,最多停留在耳朵里,又被下一个视频挤了出来。

当然很难记住,因为这是别人阅读后的思考和见解,并非我的。没有逐字逐句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又谈何从中获得成长和增长见闻。也许生产短视频得初衷是美化人们的生活,打发一下闲暇时光,但它建构了更为多元的世界,给了我们每个人出现在别人视野里当主角的机会。

拿起手机,丰富多彩的人生在短视频里上演,9:16的页面里住满了一个一个拿着剧本演出的演员,每天都输出着无底洞般的视频,让人愉快、让人安慰、让人沉迷...

丰富多彩本该值得推崇的,但是我却有些隐隐不安,我不安的是,人类会逐渐在自己的认知里走向极端,那会让人看不清对错。我不安的是,人类会渐渐地被手机隔成孤岛,你看身边的朋友,路上的行人,送外卖的小哥,很多人都拿着手机刷着视频,看着小说,人和人之间的鲜有交流滋养出了深深的孤独和疏离。我不安的是,沉迷越深,人心就越容易变得浮躁,你无法专注于只做一件事,而很多事都是需要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去完成。我不安的是,时间一久,会让人丧失思考的能力,逐渐变成伸手党,忘记了自己原本拥有的能力。

不该如此,不该如此。

也许每个时代的产物,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且事物本无好坏,好坏是人定义的,如何看待和使用最后还在于人自己。

世界本就是丰富多彩的,关键是如何在这丰富多彩的世界里静下来心来,去接纳不同角度的看法,尊重和自己不同的想法,倾听不同的声音,走出舒适安逸的“信息茧房”,接纳更加多元的认知。

一旦包容、尊重、接纳都得到了诠释,也许最终会认识到对立不是敌对,太过单一的世界了无生趣,世界因不同才更可爱。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落下的是彩虹还是灰尘,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精准选择自己的所爱,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人也确应多读书,不然总容易将自己的错误怪罪在别人身上,让一个毫无意识灵魂的东西背了黑锅。

书如茶,需要沉心浸泡,细细品味,方闻其香,终得其味。

读书如是,人亦如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