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他好似一个纨绔。
他原本有一个有两个大院子的宅子,他家的房子连起来能占半条大街。他还有几处铺店,城外也有地产,家里总有别人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是别人眼里的阔人。
但是,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不几年,他的儿子死了,他的宅子花园都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
有这样一个人,他好似天生乐天派。
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
他做了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的方丈。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有这样一个人,他好似神佛。
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有钱的时候,他帮助他人;没钱的时候,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
他入庙为僧,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不久就被驱逐出来。因为他是要做真和尚,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
后来,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做方丈。他自己既没有钱,还要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慈善事业。
他的庙里不应佛事,赶到有人来请,他便领着僧众给人家去奉真经,不要报酬。他整天不在庙里,但是他并没忘了修持;他持戒越来越严,对经义也深有所获。他白天在各处筹钱办事,晚间在小室里做工夫。
有一天,他在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忽然闭上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了许多舍利。
有这样一个人,他乐善好施,悲悯众人。他一生助人无数,抗战期间坚守气节。他的学问也许不高,但他知道一点便去做一点,能做一点便做一点。他所知道的都能见诸实行。
他是一盏灯,照亮了许多人;他是一把火,点燃了许多人。
他,就是宗月大师。
后记:今天阅读《朗读者》,第一篇就是濮存昕带来的老舍的《宗月大师》,读完很受感动。
一个人,在有能力的时候,能帮助他人,这不难,难就难在,在失去优渥的条件后,还能够坚持帮助他人。
孔子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在那样的年代,宗月大师既做到了富而无骄,也做到了贫而无怨。而且不仅如此,他还能够在贫苦的日子里,坚持做慈善。这就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
老舍是在宗月大师的帮助下开始读书的,他深深地感激宗月大师,并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助宗月大师办贫儿学校。宗月大师去世后,他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宗月大师》这篇文章。
董卿说:“记住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不要认为是理所应当;也记住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不要认为事不关己,这是做人的道理。”
愿我们的社会能多一些宗月大师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