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热播的电影《寻梦环游记》,就是讲一个家庭跟已故亲人的的故事,无论成人还是孩子看了都会被深深的感动。我想这里面有我们每个人内心共同的情感被触动到了。里面有一段台词是这样的: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从人际关系网里消逝,你悄然离去;而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死亡不是爱的终点,遗忘才是。。。。。
在我们的文化中对“死亡”是比较避讳的,成年人提到有关死亡的话题时,多少带着神秘、恐惧、禁忌的意味。如果孩子在说到跟死亡有关的东西,很多家长都是让孩子闭嘴,或者“瞎说”,禁止孩子此类话题,显得神秘又忌讳。
但事实上孩子很小就会关注到有关死亡的话题。记得我女儿,大概5岁左右,有一段时间,经常会抱着我,问“妈妈你会死吗”,然后就泪眼汪汪的看着我,“妈妈我不要你死,我要永远的跟你在一起。”然后过两天又会问一次,总是很担心。有时候会哭哭啼啼,说我不要跟妈妈分开。当然女儿的这种担心只有跟我在一起才会说,她知道,这样的话如果被奶奶听见,肯定是要遭到严肃的批评。
成长就是一个逐渐放弃各种幻想,面对现实的过程。孩子需要面对的挫折不比我们成人少。首先担心身边的人死亡,是来自于分离的体验,担心失去所爱的人。对于这么小的孩子,妈妈是孩子最依赖的人了,妈妈就是孩子的一切。妈妈死了,就意味着再也见不到她了。
孩子3岁以后,已经建立了客体恒久性,就是知道妈妈暂时的离开还会再回来,已经不担心妈妈偶尔的出门远行。但是他也会接触到了一些关于死亡的事件,如小宠物死去,故事里有人死去,家里老人去世,或者听别人提到过死亡,孩子对死亡就有了具体的感受。此时,孩子会认识到:死了以后就永远见不到了,这是他最担心的事情了,所以孩子害怕死亡,害怕与父母或其他爱的人永远的分离。
孩子对世界的理解还很片面,所以很产生各种各样的担心,我们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去理解死亡,进而消除焦虑和恐惧。
对于那些出于分离焦虑,过度地担心亲人死去的孩子,言语可以去帮助孩子建构。对于我女儿的担心,我会跟她说: “妈妈现在30多岁,一般死亡要到80岁左右,我们还有好几十年的相处时光,我们珍惜现在在一起的时间,好好相处,好好爱彼此“。开始她听了似懂非懂,不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不再提这个话题了,偶尔一次我问她,你还担心妈妈会死吗?她居然吧我跟她说过的话几乎完全复述出来了,然后很开心的跑开了。说明她的心结已经打开了,我一下子觉得很感动。
关于死亡教育,家长还可以在清明节等纪念亡人的日子,带着孩子去扫墓,孩子会辨认墓碑上的名字,日期,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孩子会学习我们如何纪念逝去的亲人。通过这些经历,孩子对“死亡”的体验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亲人的逝去,并不意味着只有痛苦与分离,对亡人的追思与怀念,对生与死的感怀,都会使我们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