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学过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四象限法,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时间段管理法等,也在不断尝试践行着,最终都没有坚持时间太久的,很多任务不了了之,大多时候都完不成状态,时间久了,就有挫败感,也不想坚持下去了,曾一度怀疑过时间管理法到底有没有用,今天读完把时间当朋友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症结所在
把时间当朋友的作者是著名的天使投资人,新东方名师李笑来,著作有把时间当朋友,新生7年就是一辈子等
本书指出管理时间本质是管事情而不是管人,管时间,拉开时间管理水平差距的,是心智的成熟度。通常我们对于时间管理,就是罗列任务清单,预估
心智不成熟的方法表现
第一,我们凭感觉作出判断。
第二,根据别人的成功经验,来决定去做某件事情。
第三,看大家怎么选择我就怎么选择。
成熟性的表现是,知道自己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来做出选择。而不是先作出选择,再有目标,本末倒置。把时间当朋友这一本书核心在于怎样训练自己的心智,让自己心智成熟,从而提高时间管理的水平。
李笑来倡导的是底层思维逻辑,而不是具体的方法。我知道时间管理很重要,所以才会想去管理,比如我在运用34枚金币管理法时,我把时间分为高效时间,拖延时间,休闲时间,被动任务时间,我发现纯去辨别一个任务单纯属于哪种类型,都需要花费时间,有时候甚至不知道怎么归类,为了管理而管理,最终不易执行,效果也不大,放弃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我需要关注时间管理背后的逻辑,那时间管理的逻辑是什么呢?是心智的成熟度。那怎样才能提高心智的成熟度呢?把时间当朋友这一本书中,本书给出了时间管理的4个底层逻辑,
第一,时间管理是为了推动重要目标的达成。而不是,把简单的事情罗列成一张清单,时间表。我以前的任务清单,虽然偶尔也是可以完成的,但是完成了也没有多大改变,因为没有聚焦目标,没有关键要务,所做的任务是零碎的,自以为重要的而已,所以这样的时候管理是无效的
第二,通过做准确的事情,测出做这件事情,需要准确时间。最近,我也在有意识的感知我做每件事情所花费的时间,比如构建底层知识体系这件事,每月18本书,到现在已经读了小一个月了,现在每天早上5点左右起床看书听音频,等看完以后,基本都会在7点左右,晚上8点大群准时关于本书的头脑风暴1个小时,这3个小时已经有了明确的感知度,干完这些事的时间就是3个小时,所以现在每天雷打不动,看书四步曲,时间把握很准确了,相信一直这样自律的看书学习,1年,3年后,我的底层思维逻辑会大大提升,这也是我目前每天坚持读书的大目标,也只有这样管理,才能够提高时间管理的效率。
第三。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管理事情,而不是管理人或者时间。硅谷一家公司,上5天班改为上4天班以后,工作反而提前完成并且效率还大幅提升了。这个故事你能够说明时间管理是跟人,或者时间有直接关系吗?时间管理的本质是跟事情,以及人性有关。所以时间管理的核心是,先有事情,聚焦事情,再有时间管理。从底层逻辑上来讲,事情是目标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他就谈不上时间管理。时间管理是什么?从逻辑上来讲,我们先聚焦具体的事情,然后去做一个循环。计算出每一个时间。再计算出,大目标当中包含了多少个小目标。也就是我们的关键要务。完成它需要多少时间,从而推断出大目标需要多长时间。这样的时间管理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可靠的。
第四,我们需要根据生理的喜好来安排时间。培养对时间的感知度。还是拿每天早上,起来看书这件事情,已经坚持了小一个月了,21天形成一个习惯,现在每天早上,5:00左右起床开始看书,听音频,基本结束的时候,看时间,往往就是7:00左右。已经初步形成了这件事情的时间感知度。生活当中其实还有很多已经形成的时间感知度比如说吃饭时间,睡觉时间。所以具体需要根据自己所做的事情形成具体的时间感知度。你觉得哪个时间段对于你来讲,是属于最高效时间,那么你就有意识去培养这个时间段的感知度,并不是把所有事情列成一个清单,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样的任务清单是没有实质性作用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时间管理的本质,从底层逻辑上下功夫,才能够提升时间管理的效率。
我们只有挖掘现象背后的,才能够提升我们做事情的效率。包括时间管理。所以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就是要学会拨开事物的表象,去发现本质。就像法国著名教父马里奥在他的著作.教父中提到的,花一秒钟能够看清事物本质的和一辈子也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命运肯定是不一样的。在思辨与立场这本书中,作者说一个人的思维质量,决定了他未来是贫穷还是富有。而思维质量就是看清事物,本质必备的先决条件。他们的观点不谋而合。说明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阅读的第一目标,就是完善我们的底层知识体系。提升我们的底层思维逻辑。就像时间管理的本质一样,只有认识到,时间管理的本质,在本质上下功夫,才能够事半功倍。
人生很短,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时间管理,思雨,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张弛有度,才能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