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睡可以说是养娃界的公认难题,这道题,我也没解。
到了该睡还不睡,到了明明很困还不睡,到了哈欠连天却依然兴奋,到了把父母累困还不睡的时候,想必每个父母都有一颗把孩子晃晕的冲动,事实上,很多婴儿入睡真的是被大人晃晕了。出了月子后,老二的觉没有那么多了,简直是断崖似的下降,正应了那句“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所以,我的一天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哄睡和等待醒来再哄睡,哄睡这事让我疲惫不堪。
每次去洗澡前,我都会各种叮嘱,“孩子困了,就拍下,实在不行就抱起来。”然后,我就战战兢兢地去洗澡了,其实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心里想的是孩子万一哭了,困了,老公没办法哄好怎么办,甚至好几次产生幻听,听到了哭声,赶紧匆匆洗完。可当我好多次推开门,孩子在安静地睡觉,老公躺在床上看手机,一副和谐景象。
“你抱起来了?”
“没有。”
“没闹?”
“哼哼了几声,没大哭,我没理他,他就睡着了。”
我翻个白眼,有点气他不知道心疼孩子。“孩子哼哼?是不是就是大哭呀?”虽然有点气,但好在孩子安静睡着,也确实让我轻松不少。当然,心底里,一直有个疑问:为何老公总如此幸运,本来以为扔给他一个难题,没想到他迎刃而解,准确的说,他都没去解决,问题就消失了。
几次之后,我发现并不是老公有多能,而是我太心急了,或者说,是太能感同身受了,我太能理解那种很困又睡不着的难受。当我看着孩子揉下眼睛,我就觉得他困了,该睡了,赶紧抱起来哄。还没等他启动自我催眠,我已经把他哄睡了。自然,只要我在,他从来没有自己入睡过。
女人细致,耐心,所以养育人类这样的小孩,女人确实是养娃的不二人选,但其实,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男人养娃更有优势。男人心大,他对孩子的很多行为总会有另一种解读。
孩子哼哼了,在当娘的听来,可能就是大哭,估摸着孩子哪里难受了,而他“你总不能让人家天天笑吧,哼哼几声很正常呀。”
孩子大哭了,当娘的觉得已经无法忍受,必定要抱起来了,而他“孩子精神头挺好的,哭声很响亮。”
对于大多数健康的婴儿,这样的“心大”解读,一大半是对的,一小半即便不对,也缓解了母亲的焦虑。心大的男人很难养出温室里的花朵,因为从来就没有创造过温室。这样想来,男人养娃,一个家庭需要,人类的进化更需要,试想,完全女性视角养出的孩子怎能担负起人类进化的大业?(扯远了!!!)
我的,可能是所有母亲的过分感同身受剥夺了孩子独自入睡的权利,而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是不是还有更多剥夺孩子潜能发挥的事情呢?
细细想来,还真有。
看着孩子有了走路的欲望,就架着孩子走路,大人累不说,殊不知也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
看着孩子饿了,生怕孩子饿着的妈妈们赶紧端起碗喂孩子,殊不知剥夺了孩子自己吃饭的乐趣和自主性。
看着孩子穿衣服那个磨蹭,大人们赶紧代劳,殊不知剥夺了孩子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
看着孩子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只想第一刻冲过去帮助他,纠正他,这样的“恨铁不成钢”殊不知剥夺了孩子开动大脑认真思索的机会,反而形成了孩子爱依赖的懒惰思想。
……
世上父母的心思,大抵是相似的。以至于有很多这样的微信文章很受欢迎:《这十件事,一定要告诉你的孩子》
《告诉孩子这几点,让他弯道超车》……似乎你只要告诉了孩子生活的秘诀,活着的意义,工作的价值,结婚的理由,他就能懂。其实,就跟未经审慎的人生,不值得过一样,没有认真思考过的东西,也大多不能指导人生和生活。很多时候,我们想,我们思考,不是我们一定能思考出问题的答案,是思考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答案,也是一种收获。
如果学会放手有点难,那就先学会等待,给孩子自己催眠,自己困惑,自己思考,自己纠结,自己无聊……的时间,如若依然不行,再去“帮助”。中国孔夫子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方苏格拉底有“产婆术”,适时的帮助、启发才是真的教育,否则就成为了阻碍。
成长不是一条高速公路,并非谁走得快,谁成长就快。成长更像一条羊肠小道,也许有曲折,但那才是更丰富的所在,这不就是成长的内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