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文章:
重要生命经验研究始于1980年,基于“若能找出是怎样的生命经验,有助于培养出环境公民,那么就可尝试在教育过程中创造这样的经验,相信如此将更能培养出具备行动力的公民”的想法。在几十年里,大量研究在世界各国进行,得到了相近的研究结果,如接触自然的经验、具有榜样作用的成年人和教育等等。
华人社会的重要生命经验研究始于21世纪初,国立东华大学许世璋老师是其中代表性的研究者,他的研究方法沿袭了美国学者 Louise Chawla 的重要生命研究,研究地点集中在花莲和大台北地区,研究问题涉及城乡、代际、环境行动者与环境冷漠者的比较(Hsu 2009, Hsu 2017)。而中国大陆的类似研究则出自一位学生的硕士论文研究,关注影响大学生环境行动养成的重要生命经验(Li & Chen 2015)。
不同于西方的重要生命研究,台湾和大陆的研究有如下发现:
1. 两例研究(Hsu 2009,Li & Chen 2015)包含了对照组,发现环境行动者有着独特的生命经验,不同于对环境冷漠的人、考虑或打算采取环境行动的人;
2. 儿童时期自然经验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台湾环境行动者的城乡比较研究表明,居于城市的环境行动者较少提及儿童时期的自然经验;而大陆不同环境行动阶段大学生的比较研究表明,大学阶段的自然经验比儿童时期的更为重要;
3. 不同于北美、英国、澳大利亚的研究,中小学教育在台湾和大陆的研究中很少被提及,但在年轻一代,大学教育被认为是重要的生命经验;
4. 与Chawla 美国和挪威的研究结果一致,环保组织也是陆台两地年轻一代环境行动养成的重要生命经验;
5. 陆台两地的环境行动很少涉及政治层面和集体行动,而改善环境质量却主要靠公民的觉醒和集体行动的。
东西方研究大不同的背后原因可能是:
1. 华人社会的环境教育起步相对晚,没有像欧美国家有户外教育、田野学习、自然研习运动、保育教育等传统;
2. 华人社会的教育是分数为上,学历为上的应试教育;
3. 华人社会没有创造公民行动空间的氛围;
4. 华人社会孕育出晚熟世代,强调规训。
那么,这些研究结果对华人社会的环境教育有何启示呢?
1. 晚熟的华人社会,到大学阶段,还来得及累积重要生命经验,培养出环境行动;
2. 环保组织在塑造价值观和培养社会行动上起着核心作用,提供给普通人接受环境资讯、参与各类环保活动、结识环保同好等学习机会,是非正规和非正式环境教育的重要提供方;
3. 正规教育方面,大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可现实是并非所有专业学生都有选择环境相关课程的机会,还有很多同龄人并没有念大学的经历。另外,中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阶段是否具备环境教育的作用仍然值得重视和需要研究的问题;
4. 历经工业化和城市化,自然经验已被发现有代际差异。生活在网络世代,加之过分担忧安全的社会氛围和过分关注分数的教育观,如今的华人孩子面临着更少与自然接触的机会。我们需要复刻什么样的自然经验?参加一次去远方的几日自然体验营是否就可以认为是培养明日环境公民的重要生命经验呢?
5. 华人社会的中小学教育普遍不关注社会正义、生命信念、社会理想等话题,可是如果没有从小普及这些价值观念,怎么可能内化,对保持这些社会话题敏感度呢?空有爱心,想保护环境,也不知道采取什么行动啊?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