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活下去

图片发自网络

最近中央电视台新推出了一个文化气息很浓的栏目,叫“朗读者“。该栏目每期设定一个关键词,如“遇见“、“陪伴“、“第一次“等。栏目组邀请一些人,或是阅历丰富的知名人士,或是默默无闻但有故事的普通人,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后郎读一段文章,诠释这一期的关键词。

虽然这是一档很少有的以文化为主打元素的栏目,但也并非曲高和寡,据说收视率可圈可点,反响甚好。这说明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人们并没有完全深陷碎片化阅读的泥淖,还有很多人会静下心来品尝这样的文化大餐。

2017年3月18日的“朗读者“节目中,作家刘震云说到这样一段话:其实书和电影都是为了让那些应该再活一回的人,重新在书里和电影里永远的活下去。听到这句话,我犹如醍醐灌顶般的顿悟。

古代帝王为了获得永生,努力去寻找或炼制丹药,但他们都失败了,谁也没能逃出“死“的宿命。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却在无意中寻找到了长生不老药,获得了永生。这个长生不老药就是书。历史书记录了历代帝王的丰功伟绩,使们活在了书中。几千年后的我们,只要打开历史书,就可以看到昔日的秦皇汉武又活了过来,跃然纸上。

其实不仅是帝王,即使是普通人,只要进入了书,也会获得永生。复旦大学的于娟是一名普通教师,不幸罹患乳腺癌,一年多后撒手人寰。在她去世后,一年多的病中日记汇集出版成一本书《此生未完成》。虽然于娟已离去,但只要打开这本书,她的豁达、乐观依然鲜活。

甚至,那些只是小说中创造的生命,竟然也获得了永生。打开鲁迅先生的《呐喊》,九斤老太那“一代不如一代“的叹息仍回响在耳畔。打开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郭靖、黄蓉的身影又不断重播于眼前。

生与死,自古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活着的人,谁也不愿轻易离去。有一天,当死神拦住我们的道路时,很多人定会惊慌失措,心生恐惧。我也一样,当我被确诊为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时,我真切的感受到:死神就要来敲门了。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痛苦与绝望。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活轻于鸿毛。我想有一天我的死或许是会轻于鸿毛的,一阵风后留不下一丝灰烬。因为拖着病残的身体,我不知道该如何为社会或仅仅只是为家庭继续做出贡献,我深陷迷茫之中。

刘震云的话使我想起臧克家先生在《有的人》一诗中所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死后如何“活“着?伟人可凭借着曾经的卓著功勋长久的活在人们心中,而普通人如何在死后继续“活“下去呢?刘震云的话其实也可以这样解读:如果想永久的活下去,必须走进书或电影里。这为想“活“下去的人提供了一条光明大道,书才是“永生“的灵丹妙药,而且这个灵丹妙药并不区分你是伟人还是普通人。

人固有一死,或迟或早。早亦勿悲,迟亦勿喜,都只是宇宙长河中的短暂瞬间。永远的活下去,一直以来都只是人类的美好梦想。书可以让人实现这个梦想,只要翻开书页,曾经记载在书里的一切都会再次“活“起来。无论英雄还是无赖,无论花草还是树木,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山川大地。

成为书里的人,有时也是遥远的。但文字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触碰到的,也许我们应该用文字努力描绘我们的生活。万一有一天这些文字变成了书,我们也变成了永远活下去的人。或者,即使它们成不了书,我们也可以用它们塑造一个立体的自己。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后,当亲人们读起这些文字时,我们可以再次活在他们面前,也可以算是永远的活下去了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分别,这是我听过最浪漫也最心酸的话。 其实分别也没有这么可怕。65万个小时后,当我们氧化成风,就能变成同一杯啤...
    顾闵阅读 1,176评论 0 2
  • 黑夜,开灯的房间,纸箱,购物袋,衣服,被子,满地,乱。垃圾的空间,疲惫的心,悲伤如影随行。 床,盘坐,耳机,音...
    豆粉膜好好吃阅读 349评论 2 0
  • 白雾朦朦雨霏霏,湖堤柳绿燕双飞。春风几度去又回。问可归?不是不归是不归。
    迹远留香阅读 24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