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76,尽心章13-31》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今天是戊戌年丁巳月丁巳日,四月十一,2018年5月25日星期五。
狎,是习见。
不顺,是说太甲所为,不顺义理。
桐,是地名,商朝开朝之君成汤陵墓所在地。
张居正先生讲解说,此章从公孙丑向孟子请教伊尹与太甲之事说起。伊尹曾说,我对新君负有师保之责,现在,新君不明义理,我实在不忍习见他的所作所为却任其骄傲而不加救正。于是,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邑,让他住在成汤陵墓边上,希望以此触动他的心,使他感怆兴思,或许能指望省悟悔改,对此,百姓们非常高兴,赞颂他勇敢行权匡正新君。过了三年,太甲悔过自新,处仁迁义,变化了心性气质,成为一名贤人,伊尹就从桐邑迎回首都亳城,百姓们非常高兴,赞颂他积诚之至,能够格正新君。由伊尹之事来看,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凡贤者为臣,如果遇到一个不贤之君,就可以效仿伊尹,放逐其君?即使这样做了,也无伤于君臣之义的吗?这是正当的上下君臣的关系原则吗?
孟子说,有伊尹之志,就可以;没有伊尹之志,那就是篡位了。
任何人与事之间,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互动之中。积众善则聚祥瑞,万难之事化为易成之功;举诸恶则引祸害,垂成之事坠为功败之局。
世事无常,世上断无不变之关系,亦无不变之常局,万事在心不在势,宜反求诸己而毋责人。只有死东西才不生变化,凡是活物必以变化为其不变之理路,故君子从事,必以功成为事,必以不息为功,断不肯轻易举事,断不为骄傲之事,从始至终,敬畏变化,积善行法。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