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起源是这样的,
dangdangdangdang~(自行脑补音乐)
我在当当上搜索苏杰老师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对哒,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都说初级产品做产品设计,进阶产品做商业分析。
商业分析,听上去高大上,离我们如此遥远,其实他又离我们如此之近,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商业模式分析。就以当当的《人人都是PM》为例,抛砖引玉,简单分析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
当我们花这55块大洋在当当购买苏老师的《人人都是PM》时,我们这55块大洋流向了哪里?
由此,
以这个问题为出发点,进一步划分这个行业里的供应结构,去发现哪里还有机遇。
以这个问题为Demo,随时随地培养我们的商业分析能力。
《人人都是PM》定价55¥,当当从出版社批量进货,假设能拿到4折~5折,大约需要给出版社24.75,当当售价37.60,能拿到12.85的价差作为利润。那么,这12.85又流向了哪里呢?
12.85需要满足当当的运营成本,包括服务器、带宽、物流、人工、研发等。如果做活动还有一些营销费用。
由此分析,虽然可以靠海量订单,靠高价图书,靠进口书和教育书等细分领域,但单靠图书,利润有限。
所以不仅仅是图书,还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商品,包括服装、母婴以及手机等品类。
因此,当当的盈利模式除了,
直接销售,压低零售商的价格,在采购价与销售价之间赚取差价。
还有虚拟店铺出租费,交易手续费;
此外还可以利用平台,充分利用付款和收到货物在支付的时间差产生的巨额常量资金逆行其他投资盈利。
以及日益增长的广告费。
我们在回过头来看看出版社拿的这24.75¥,同样进一步分解。
假设图书定价(55¥)的大约8%会给作者,即作者有4.4¥的分成(作者的衣食住行等开销)。
然后,出版社需要给印刷厂大约10¥(而这笔钱印刷厂要用来买纸墨等原料、开工资、维护机器等开销)。
出版社剩余的14.35¥,还需要给相关工作人员开工资,比如编辑、校对等主要人员以及发行、财务等辅助人员,还要负担房租、仓储、物流等日常运营费用。别忘了还要给国家缴税哦~
随着我们对资金流向的不断梳理,我们慢慢明白行业内在的规则,梳理商业模式,进一步分析可以优化的空间。
比如说,把实体书转变为电子书,可以大大节省印刷环节(印刷厂10¥、仓储物流等)的成本;
又如,像罗辑思维通过自媒体引流,直接对接读者,就砍掉了像当当这样的渠道成本(交易手续费等);
再如,以实体书为自己内容型产品阵营的一个引子,依托实体书来提升品牌影响力,最终通过培训、音视频内容等其他方式赚钱,那么在实体书上亏一点或者少挣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创新,图书赔钱,服装母婴手机等挣钱)。
进一步,通过技术突破与市场洞察(资金流向梳理)实现从商业模式的分析到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新材料、医药等传统领域,技术是很大的一个阻碍。但在互联网行业,会更加强调市场洞察,考验产品的市场调研与需求分析能力。单纯的技术突破,不是创新,而只是发明。
因此,对一名产品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进阶产品做商业分析),
因此,随时随地进行商业分析,善于思考,不断培养自己对行业的认识也越来越重要。
商业分析,走起。
ps:除了商业分析、竞品分析、需求分析等软技能,别忘了Axure原型、Visio流程图、Xmind脑图等硬技能哈。
Axure原型、Visio流程图、Xmind脑图等不仅仅是单纯的工具,还是我们进阶的阶梯,借助这些工具帮助我们分析问题才是王道。
权兴权意,产品可以更优雅~
珍惜原创成果,转载请注明出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