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雅韵溯非遗根脉传新声续采茶薪火

寻雅韵溯非遗根脉传新声续采茶薪火

七月的赣南大地,绿意葱茏间飘荡着婉转的乡音。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雅韵寻踪艺脉传新”社会实践队走进江西省安远县,在这片浸润着客家文化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远采茶戏的传承之旅。作为赣南采茶戏的重要分支,安远采茶戏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灵动的表演风格,在岁月流转中诉说着客家人的喜怒哀乐。

戏韵悠长,解码百年采茶风情

实践队的探访从安远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开始。推开古色古香的院门,排练厅里传来明快的锣鼓声与悠扬的唱腔,几位演员正在排练经典剧目,一招一式间透着独特的韵律。那些被称为“矮桩步”“扇花”的标志性动作,仿佛将人们带回了旧时茶农在山间劳作的场景。

据史料记载,安远采茶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客家聚居区。当时迁徙至此的客家人,在采茶、插秧等田间劳作中,将中原民歌与当地方言融合,即兴编唱出反映生活的小调,后来逐渐发展为有故事情节、程式化表演的戏曲形式。其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钓虫另》《睄妹子》等经典作品,用诙谐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演,再现了客家人的婚恋嫁娶、邻里交往,堪称“民间生活的活化石”。

在孔田镇一座清代古戏台前,队员们驻足良久。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飞檐上雕刻着采茶戏的经典场景,台板上深浅不一的凹痕,见证着无数个被戏文点亮的夜晚。当地文化资料显示,旧时每逢节庆,各村都会搭台唱戏,一场戏能连演数日,十里八乡的村民携家带口赶来,戏台下的空地上摆满了竹凳与油纸伞,成为乡村最热闹的图景。

传承之惑,非遗面临时代考验

在安远县文化馆的档案室内,一份份统计数据勾勒出采茶戏的发展轨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县有专业采茶戏剧团3个、民间班社近百个,年均演出超千场;而如今,专业团体仅剩1个,民间班社缩减至十几个,观众群体也以中老年人为主。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年轻人大规模外出务工,传统戏曲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同时,快节奏的现代娱乐方式,也让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采茶戏渐渐淡出年轻人的视野。一些经典剧目因缺乏系统整理,正随着时间流逝面临失传风险,如何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亟待破解的命题。

在调研中,队员们发现当地正尝试多种创新:将采茶戏元素融入校园美育课程,编写适合儿童学唱的简化唱段;在旅游景区设置小型戏台,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戏曲魅力;更有年轻人尝试用短视频平台传播采茶戏片段,那些灵动的扇舞、独特的唱腔,在网络上收获了不少关注。

薪火相传,让乡音在新时代回响

实践队在安远县的几日里,恰逢当地举办“采茶戏进校园”活动。在县中学的礼堂里,孩子们穿着简易的戏服,跟着老师学唱《补皮鞋》选段,略显生涩的唱腔里透着认真。学校的音乐老师介绍,通过将采茶戏与音乐课结合,让学生在学唱中了解本土文化,目前已有很多学生能完整演唱简单唱段。

在镇岗乡的文化广场上,一场“乡村戏台复兴计划”正在推进。当地村民自发修缮了闲置多年的老戏台,每月定期邀请民间班社演出,还设置了“戏迷开放日”,让爱好者上台同台演唱。实践队到访时,戏台前坐满了村民,有抱着孩子的年轻父母,也有搬着小马扎的老人,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台下不时传来齐声跟唱。

队员们还注意到,安远县正将采茶戏与客家美食、生态旅游结合,打造“听戏、品茶、游山”的特色体验路线。在三百山景区的茶田旁,临时搭建的竹台上,演员们穿着蓝布衫表演《采茶歌》,游客们边品茶边看戏,茶香与戏韵交融成独特的乡土风味。

离开安远时,暮色中的山村里又响起了熟悉的采茶调。这场寻踪之旅让队员们明白,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基因的传递。正如那片生生不息的茶山,只要有人用心守护、用智创新,安远采茶戏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定会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撰稿人:梅晨煜

“雅韵寻踪,艺脉相承”实践队

指导老师:刘兆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