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学习心学,每天成长一点点(因论先生之门)

原文:

因论先生之门,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先生曰:“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译文:

谈及先生的弟子,发现某人把功力下在修养身心上,某人则在知识见闻上用功。

先生说:“专于身心修养的,会每天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专在知识见闻上用功的,会一天比一天觉得自己懂的东西多到有余。每天觉得自己不足的人,最终会一天比一天提高,而每天感到自己知识有余的人,会一天比一天不足。”


读后感

先生这段话,乍一看,像是在说绕口令似的,但实则细读,则会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深刻道理。

我从中悟到两点:

一、自我成长的道与术。

老子: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可见道之于术的重要性和统御性。道,不仅决定着术,还制约着术。

国人向来重道轻术,在古圣先贤的眼里,道是一切的起源,是生命的发端,是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

对于个人而言,道意味着人生的真理,生命的终极目标,人生的根本追求

而术,不过是些奇技淫巧,不过是些枝枝蔓蔓,无足轻重。


从通俗意义上讲,道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三观,他才有可能走在正道上。再辅之以适当的知识、方法、技巧——也就是所谓的术,这个人便可以顺利地实现其人生目标,为社会作出有利的贡献。

一个人只要大方向把握住了,左右偏差也不会太大,即便不能做到达济天下,也至少能独善其身。

如果人三观扭曲,这就意味着他的道出了问题。


若是一个人连基本的是非都分辨不了,黑白混淆——这几年以娱乐圈为主导的种种社会乱象,便是典型的道与术颠倒的表现。

频频翻车的明星们、名人们,不乏演技过人,专业技能优秀之辈,可他们虽然Hold住了术,却迷失了人生的道。这注定他们只能成为一闪而过的流星。

再看一些老艺术家,之所以能几十年屹立不倒,德艺双馨,他们显然把道放在了首位。注重道德修养,低调做人,把更多精力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可见对于寻求自我成长的人来说,首先要明确人生的道,树立正确的三观,找到正确的方向——在我看来,一个人衡量自己目标是否符合道的标准,就是看,这件事是否对社会有利,对他人有利,同时也对自己有利。

若是我们做的事,会伤害到这中间的任何一方,都不是一种称得上有道的选择。要及时调整。

但在这过程中也并不要强求一步到位,或对自己过于苛责。


当然,人非圣贤,谁能保证事事正确?哪怕曾经犯过错,暂时偏离道也并不要紧,经常反省自己,发现有问题及时纠正。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至于术,只要我们做事发心端正,一定可以结到善缘,或是得到善知识的指点,不怕学不到需要的知识和技术。

接下来就是努力的学习与钻研,不断加深对目标的认知,提升自己,向着目标不断地靠近。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二、用辩证的方法看待自我提升。

“每天觉得自己不足的人,最终会一天比一天提高,而每天感到自己知识有余的人,会一天比一天不足”

换一种浅显的说法: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关注身心修养的人,学习的同时随着眼界心胸的开阔,接触到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如此众多的圣贤们,思想是如此的深邃,见解是如此的独到,胸怀是如此的宽广,对比之下,越发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思想的浅薄,见解的鄙陋,胸怀的狭隘。因而更加奋发向上,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这样一来,提升是快速而显著的。

而那些把注意力放在外部世界的人,可能的确学到不少的知识、技能。他们一看,自己会的,周围好多人都不会,这样一对照,就开始飘飘然,觉得自己已经懂的不少了。一个人若是产生了自满的情绪,自然也就容易松懈下来,不再追求更高的层次,长此以往,这个人会被周围勤奋的人赶超,从而沦为Loser。

可见如果一个人想要变得更好,就要经常反省自己,保持一种自我觉知的状态。

以随时调整自己的不良状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