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奇缘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咦!”这是,这里是西湖!只见眼前亭里桌上的酒席杯盘狼藉,几位文人酩酊大醉,不雅的趴在桌上,传来阵阵呼噜声,其中一位文人十分出众,挺立于亭中,高个子,头戴子瞻高帽,面部清瘦,眉毛清秀,高颧骨,目光欣赏着西湖,脸上露出笑容,眉宇间却有隐隐的惆怅。

“这诗?”我下意识问道。

“哦?小友没醉?”文人回话。

“哦,敢问公,这诗是!”这位诗人给我一种熟悉的感觉

“姑且叫《饮湖上初晴后雨》吧”这位诗人居然就是东坡先生!

“妙哉……”这应该是《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话说小友如何见此西湖?”

“不如先说阁下的高见。”

“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是其二了,没错!

“山色空蒙雨亦奇。”我连忙接。

子瞻先生眼里含着惊异之色,目光从西湖上移开与我对视“欲把西湖比西子”我突然意识到不能表现的太厉害,“见这西湖绿树苍劲,雾里远方山丘边缘如一道细线,把西湖比作西子!阁下好文采,那么这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哈哈哈!”苏轼先生大笑起来应该是因为我和他意向相投。对于这首诗,可以看出东坡先生眼里还是有着得意之色的,‘此意自佳君不会’是说这大好山河精致美景竟然不懂得欣赏,一个个竟然都喝成这副模样。好一个率真孤傲的诗人,想罢我也跟着笑起来。

画面一转,眼前景象开阔,山腰间一片云海,整个山峰如云海中的岛屿,云海中罗列着一排排大小山峰,鳞次栉比,一尊尊佛像于石窟中坐列整齐,一座巨大石壁上刻着“飞来峰”三字,这就是庐山,题西林壁的出处。这时距离西湖奇遇已经好多年了,天子都换了一任了。此时苏先生正站在苔石之上,袍袖被风吹的抖动,鬓间发丝飘扬,先生微眯着眼睛,张口便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面带笑意与苏子瞻先生一同念诵,这些年先生十分洒脱,即使被贬,但依然不畏强权,不受仕途不顺的打击,心里有十分大的抱负。先生为人极为豁达,广交良友贵人,总是与客人商讨国家怎么才能让人民幸福。此刻苏先生给我的感觉和之前西湖初次遇见他时不太一样,多了一份饱经世故后的从容,但是不变的是他还是一样的孤傲,确实先生有孤傲的资本,先生一向率真,敢于站出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是位高人,与在西湖见他36岁时成长了许多,经过了数次磨练和眼界的开阔,实在成长了不少,这些从这首富有哲理的诗中就能看出来。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先生端坐于石桌前,长叹一声,写下此诗。这些年先生与刘季孙一起担任两浙兵马都监,两人彼此欣赏,“景文兄真是‘无双国士’”但是不久先生就带我去往杭州任职,先生实在觉得景文兄出身名门,仅担任这兵马都监实在憋屈,一生坎坷,为景文兄向朝廷保举多次,又写下这首《赠刘景文》予以勉励,此诗与《题西林壁》一样有深意,又不失《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易懂。实际我发现以往先生都是写春的,这《赠刘景文》是在苏先生53岁时写的,语言中含有对时间的感慨,又无奈无法改变时间,只好珍视当下享受“金秋时节”。

与苏先生对坐书案,望着他须发皆白的面庞,这些年,苏先生“天涯踏尽红尘”,即便心事不成,但依然保持着“无波真古井”心境,十分洒脱。他为人豁达,总是带给人一种“一笑作春温”的感觉。突然,眼前景象一变,原本端坐案前的苏先生不见了,而是洁白的墙壁,心中暗暗感叹,还真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      初一三班  陈阅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