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导读题】:
1.“感受”一词贯穿全书,作者强调“人无论老幼,都需要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来关注及了解自己的感受”,你能正确管理自己的“感受”并帮助孩子管理他的“感受”吗?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生活实践谈谈你的理解。
这本书中这样讲到很多人的模式是:当你对孩子发飙或表现出过于激动的情绪时,是因为你必须用那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你感觉到你在孩子那个年纪所经历的感受。你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可能触发你过去的绝望、渴望、孤独、嫉妒,或不自信的感觉。所以,不知不觉中,你挑了一个简单的做法:你不去试图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直接发飙,或陷入沮丧,或开始恐慌。
为人父母后,你终于体会到自己的父母以前需要面对什么,也许你会更加感激他们,更加认同他们,或更加同情他们。但你也需要认同你的孩子。花时间思考你自己在婴幼儿时期,或是跟孩子年龄相仿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这样做可以帮你培养对孩子的同理心。当孩子的行为让你恨不得大吼着推开他们时,这种同理心可以帮你理解孩子,感同身受。
如何能正确管理自己的“感受”并帮助孩子管理他的“感受”,我认为第一点是接纳感受。当我们观察到了某种感受后,请不要忽视,更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请了解并接纳他的感受,成为包容他们感受的容器。陪伴孩子,直到他们获得安抚。这也是建立沟通的第一步。
我孩子上高中,有一次星期回来,我问他有没有朋友,他说没有。原因是什么,他说因为自己没有手机,放假就跟同学没有联系。说着说着还哭了。可是我当时并没有过多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而是急于去解决问题——到底给孩子买不买手机。有时候,孩子所需要的可能仅仅是感同身受而已。可是我却忽视了。
管理“感受”的第二点是表达感受。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关注孩子感受的重要性,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在平等的、可互动的,这样才能获得更健康的亲子关系。所以,在孩子的感受得以抚慰后,我们也可以去表达我们的感受,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作者强调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连接的重要性。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倾听和理解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只有当我们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
2. 结合实际,说说你通常是怎样与孩子沟通的?阅读本书以后,你又获得了怎样的沟通技巧?
在与孩子的沟通上,通常我也没有什么技巧,就是拿出我的真心,对孩子真诚。他说话的时候,我积极回应他,同时也放低自己,让孩子也放松,跟妈妈聊天就跟是同学好友一样。
阅读了这本书,我又获得了一些沟通的技巧,比如:
1、包容感受
包容是指我们可以肯定及确认你的所有感受。能认真看待一种感受,但不过度反应,只保持克制和乐观。如果对方看起来不开心,你只要描述说:“亲爱的,你不开心吗?”就行了。包容代表着我不问你缘由,我不去试图理解你的情绪是否合理,我不站在对与错的角度上先去评价你,而是如何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说,你是否需要我。
2、确认感受
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每个决定,都掺杂着感受。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感受,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管理他的感受。确认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会紧密联系你跟他之间的互动。
3、修复关系,不要冷战
如果发现已经做错了,该怎么办?
第一个解决方案,叫作修复关系,而不是冷战。如果不想再重蹈覆辙,那么我要做的一定是,不要选择默不作声地冷战,不要选择不主动联系,不要选择等着孩子来进行跟我修复,而是我主动出击去做些什么。
第二,是我们去感受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处理他的感受。
不要冷战,而是去站在修复的角度,主动去连接对方,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有些缺点我们是要跟着它过一辈子的,我们要接纳这一点,而你越不会去接纳这一点,你就越无法接纳自己的情绪,而你越无法接纳自己的情绪,你就越无法去接纳孩子的情绪,你们都在处于一个负能量的反馈循环,那又如何去建立一个真正适合的家庭环境呢?
3.《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你有没有庆幸自己读了这本书,它带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将收获落实在实践中?
读了这本书,我还收获了管教孩子的三种行为方式,即严格、宽松、合作。
1、严格
严格管教是把成年人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也就是我们成年人通过自己的判断,把自己认为对的意志,强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不断把你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既不是培养合作能力的最佳方法,也不是培养亲子关系的良好方式。
2、宽松
宽松的管教是指从来不跟孩子谈及任何你的标准或你的期待。有的家长不太敢管孩子。因为总在想,我管的对吗?万一错了,万一这个事情做得不对。
可是,如果对孩子没有任何的期盼或期许,孩子会变得不知所措且没有安全感。当父母决定不采用上一代的权威教育模式的时候,就会变得太过于宽松。就是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体会当初我受到那些折磨,所以我反而不去提出要求,使得孩子根本没有任何限制。你经常这么去想,你会发现,孩子也会变成一个对自己毫无要求的人,甚至会因此而陷入没有安全感的焦虑。
3、合作
最适合我们管教的方法,是合作型的管教。合作型管教是指和孩子一起思考怎么解决问题,你更像是辅导员,而不是独裁者。那么合作型的管教要怎么做?作者也提供了一些很简单的方案。
首先,借由定义自己来定义问题。比如说,“我希望你的房间保持清洁,所以我希望你可以整理一下”,这个话是可以说的。
第二,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比如说,他可能认为这件事情很难,他是不是需要帮助?比如说你会觉得朋友跟他一起来玩的,把他自己的房间弄得一团乱,所以总要他自己去清理,这件事情很公平,对不对?但是是不是最近作业太多,永远都做不完,所以让他去清理房间他感觉很烦?你得去找到孩子不愿意跟你合作背后的感受是什么。
第三,确认这种感受。比如说当时孩子有说,大家一起弄乱的你都让我收,或者这个玩具也不是我弄的,是弟弟弄的,你凭什么让我一个人捡?那么确认这个感受叫作替别人收拾烂摊子,真的很不公平,对不对。或者当他真的觉得说:“真是好难做,我不想做了。”你去跟他说:“对对对,你看万事都是开头难的。”这叫确认孩子的感受。
第四,和孩子一起想,头脑风暴,来思考解决方案。比如,你可以引导他去思考,有没有什么方法,觉得可以快速收好。
第五,最关键的是你要坚持下去。如果当他想出来几个解决方案,你们做起来也不错,不如去坚持他重复这几个步骤。孩子的行为不论上看上去有多么令你无法接受,你可以想象的是他背后必定有些因素。
所以,父母是不完美的,父母也有自己的小情绪。这本书提倡我们要先学会去接纳自己,疗愈自己,先明白自己也有真的很不被接纳和很痛的部分,愿意把这个部分剖析出来,并找到去解决它的方案的时候,你才会知道,我也值得被这样好好对待。
书中也提到:如果你真正可以在一个轻松的、愉悦的、温暖的环境下养育孩子,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育儿这件事情真的不像你所想的那般困难。
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营造一个轻松的、愉悦的环境下(家庭、教室),养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