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什么》的思考

小时候,我曾有个疑惑,爸爸妈妈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他们的女儿,可我觉得这个身份的获得与我个人的意志没有任何关系,“女儿”可以是任何人,而他们都会爱“她”,换句话说,父母爱我,竟然不是因为我是我,这个结论让当时的我十分沮丧。后来,这一时的困惑就被抛到了 脑后,直到最近看到一期《朗读者》。

那期《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其中一位朗读者的故事令我十分感动,他的母亲为了让幼时因病失聪的他仍能像个健全人般的生活,成为了他的同班同学,陪着他一起从小学读到了大学,这位母亲的付出和坚持令人感动和敬佩,他叫杨乃斌,他为自己的母亲朗读了一篇冰心的《不为什么》。正是这篇文章勾起了我儿时的那个疑惑,而当时我疑惑的,正是这篇文章歌颂的,于是我有些困惑了。

我细细的反复的读了这篇短短的感人的《不为什么》,我丝毫不怀疑母亲的爱比这篇文章描述的还要伟大,但是它在解释这份“爱”的本质的时候,我认为逻辑是错的。文章说“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的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摒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劈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 ”这句话等于是在说:孩子的“自身”是母亲的“女儿”,因为“她爱我,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她的爱……是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 如果文中的“自身”是类似于“自我”的概念的话,这篇文章逻辑上,显然是不成立的。

我理解的文章中歌颂的那种“母亲的爱 ”,是一种来自于血缘,来自于本能的爱,所以“不为什么”这种回答,从母亲的角度是无可厚非的,只是从孩子的角度,我觉得这个回答不见得那么感人。作为那个被爱的人,如果意识到爱我的人并不是因为“我”而爱我,是会感动,还是失望呢?是会珍惜,还是挥霍呢?如果在这份爱中,没有“我”的存在,那么对“我 ”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的我也成为了一位母亲,我知道其实“母亲的爱”从来不是一个定量,母亲与母亲之间爱的程度会有差别,甚至同一个母亲在不同时间这份爱也会变化,更重要的是,其实这份爱从来都是互动的,也许不是平等的,但它从不曾缺少过孩子的出席。

我爱我的女儿,比出生时更爱,因为我们彼此陪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让我更爱她,有时候我觉得真的没有必要歌颂母爱的伟大,因为我们彼此陪伴的每一个时刻我都在收获着最珍贵的礼物——幸福。所以如果我的女儿问我,妈妈你为什么爱我?我会告诉她:因为我的女儿是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近期跟KFC一个有关的新闻是KFC门店支持了支付宝付款。KFC入华18年(1987年在中国开出第一家分店)里不支持...
    jasonzhao阅读 5,527评论 0 1
  •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晴空在庭院里踱着方步,翻来覆去地背诵这一段。 夜...
    宝大大阅读 3,180评论 0 0
  • 外面的雨稀稀拉拉的下着,教室里的物理课如常的上着,后面睡到了一大片人,我默默的拿起手机在桌子的遮挡下码字,只剩下百...
    智商低不解释阅读 1,014评论 0 0
  • 中秋来了 燕子去了 今天是中秋节,昨夜淅淅沥沥下了一夜小雨,清晨雨住了。正所谓:“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起床...
    胡义华阅读 2,08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