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小孩的简历刷爆朋友圈,我的朋友多是已经当了妈妈的人,和网上的反应有点不太一样。网上看到的言论,质疑和抨击的多一点。质疑孩子会快乐吗,以后就真的有出息吗?
妈妈群里的反应多是对孩子和家长的佩服。因为大家也都是让孩子学了这么多东西,有的比他们还要夸张。但却没有他们这么出色的成绩。
这个小男孩妥妥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了进入某所小学准备了15页的PPT。介绍了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父母的教育观念等,5页的附件里包含了408篇英语读物。
第一页上的自我介绍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森森的差距。“思考要成为你一生的习惯”,“人生就是长跑,不要太在乎起始点上的细微差距”。好吧,5岁孩子讲出的话让我学到了很多道理。
小朋友的性格:灵动自信,好奇敢拼,耐挫坚强,友善贴心。貌似我们成年人想要追求的完善的性格,人家在5岁已经养成了。
兴趣爱好:文史,艺术,数理,运动全面发展。
5岁已经会唱百首古诗
英文年阅读量超过500本
每周写三篇英文日记
已经通过实验了解了浮力、密度、磁力、重力、热胀冷缩等基本原理和多米诺骨牌效应……(哎呀妈呀,谁能告诉我,这说的是啥?)
钢琴,围棋,游泳,街舞,足球,画画……(等着,我总能找出几个你不会的)
像我们这样身经百战,见怪不怪的老母亲,孩子五花八门的才艺并没有让我们惊掉下巴。
让人佩服的是他的父母,他们的家庭教育观是:
“多尝试,追求过程;少考试,淡化结果--精彩的过程终能带来丰硕的成果。”
“每周五天,每天两个多小时的有效陪伴,从文到武,从静到动。”
亲自设计课程,随着孩子能力的不断提升增加难度,每月更新月度目标。全面的安排课程,月月不同。合理的利用放学后饭前的垃圾时间,总时长逐年增加。
记得之前一篇文章曾刷爆过朋友圈,题目大概是:别用你的勤奋掩盖你的懒惰。看到这个男孩的父母,让我也有了类似的感觉。我们自以为对孩子很用心,其实并不是真的用心。
从孩子还在肚子里,就惦记着选培训班,买学区房,让孩子要“赢在子宫里”。早教课也上了,全世界也带着去看过了,可孩子还是一大堆问题。
我印象特别深刻,前几年在朋友圈里看到朋友的一句话:“孩子,妈妈能为你做到的就是给了你一个没有任何培训班的童年。”那时候,她的孩子刚刚小学毕业。
她为什么有底气说这样的话,就是因为身边天天往各种培训班里跑的孩子,跟她家散养的没有区别。
当然,现在她体会到了苦果。孩子没有任何才艺,在老师面前不出彩,同龄人面前也抬不起头。渐渐地,失去了自信,影响到了学习的情绪。学习的内容,别的孩子已经在辅导班学过了,对他却是全新的。恶性循环,他的成绩也一落千丈。
但花了时间和精力,逼着孩子上了各种培训班,然而孩子远没有文中的5岁男孩这么出色。拖延症,自律性差,人际交往能力弱……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陪伴并不是真正的有效,在教育问题上我们还是没有真正的用心。
风里来雨里去,一刻不得闲地送各种培训班,守着孩子做作业到深夜。孩子一次没考好,急得眼睛都快要冒火。一个球踢不好,恨不得自己上场替他踢两脚。
难道这还不辛苦,这还不叫用心?苍天可鉴,我们付出的辛苦把自己都要感动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给孩子做过这么详细的时间安排,目标规划吧。
这样的安排和规划并不容易,要随时掌握孩子的情况,根据进度适时增减调整。
孩子尝试了多种可能性,家长和孩子能更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兴趣是什么。不会丧失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愿意探索的兴趣。
人的能力是靠锻炼出来的,孩子学的越多,能力增长的越快。随着能力的增强,学习的强度也相应增大。随之而来的还有成就感和自信力的增加,这些都是提升孩子内在驱动力的原动力。
《虎妈战歌》中的妈妈蔡美儿,给孩子制定了每日练琴的目标,细致到十几分钟练某个音节。每个计划都需要她在孩子睡了之后,观看名家演奏的视频,翻阅跟孩子上课时做的笔记,查阅大量资料之后,才能制定得出来。
十几年后,她的教育大获全胜,两个女儿都毕业于常春藤名校,非常优秀。书中曾经很叛逆的小女儿甚至说:虎妈的教育方法很有效,自己以后也会这样教育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看到别人成功的教育方法不能照搬,但是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可以多用些心思,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