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快结束的时候,本来欢欢乐乐得准备迎接工作,没成想却发生了一点不和谐的小插曲——我和妈妈发生了“口角”。自从我工作以后,我和老妈一直相安无事,甚至找到了一点母女情深的感觉。而这次“口角”只是因为妈妈开了一句玩笑:“你这懒蛋。”我也知道妈妈没有要批评我的意思,我都工作自立了,人家巴不得轻松轻松,哪还有心情跟我浪费嘴皮子。但是我却莫名其妙的犯了脾气。
事后,我反思自己,我并没有和妈妈生气,内心深处其实在和自己生气,表面上看假期过得开开心心,实际上对自己极其不满。平时独居养成的好习惯全丢了,每天不早起,不运动,不做面膜,计划读三本书只读了一本。从小到大我都在妈妈的催促当中度过,我的慢性子和“懒癌”不但让妈妈为我着急了二十多年,而且让我自己都无比嫌弃我自己,加上个性越来越好胜,和“懒癌”作斗争基本上是我过去二十年的主题。如今初见成效,却在短短三天假期原形毕露,加上妈妈无心的一句玩笑,更是戳中了内心多年的痛处。
我终于明白,市面上那些关于“习惯”的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习惯的力量》、《自控力》等等——为什么那么畅销不衰,为什么不断有人向你灌输什么“21天养成一个习惯”、“我养成的168个习惯”等形形色色的理论。其实,“养成习惯”的说法根源于人们“懒癌”和好胜心的斗争。记得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心理学著作时,我发现人们的很多问题源于“懒惰”,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愿意改变现状,不愿意踏出舒适圈,无力战胜自己……似乎懒惰是“人性的弱点”。不只是我,其实每一个想拥有不太糟糕的人生的人都会和“懒惰”作斗争。
有的人对自己苛刻严格,养成了很多好习惯,而有的人不舍得对自己那么狠。而这种差异,则折射出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你是想要勇猛精进、功勋卓著的一生,还是想要安逸舒适的小日子。这两种迥异的人生观会造就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惯。你看重什么,就会养成哪方面的习惯。比如大学的时候,我立志从土肥圆脱胎成中等美女,养成了不吃垃圾食品、勤做运动的习惯,努力是看得见的,到了26岁,我在外表上已经变了一个人,现在,我有了更高的追求——追求独特而精致的美,美出自己的风格。我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所以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并且开始有规律的写作。以前,觉得养成一个习惯是很痛苦的,这当中包含着挣扎和斗争,但是现在,我发现其实真正属于自己的习惯是水到渠成的。那些违背天性和价值观的习惯往往都会有流产的命运。比如我不太爱热闹,定期参加聚餐、每月认识几个新朋友这样的习惯我就不太敢尝试,而是采取随缘的做法。尽管我拼命羡慕那些有这些习惯的人。
其实,习惯不需要“养成”,我们需要首先接纳自己“懒惰”的天性,了解和肯定自我;然后找到自己想做、能做好的事,找到自己真正的追求和期望,然后有规律的去实践,从中体会一点一滴的乐趣和成就感。如果有了中断甚至放弃,和自己和解,继续出发。其实不需要强迫自己养成某个习惯,只要意愿够强烈,有些事必然会每天去做且乐此不疲。你只需要去发现它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