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金镶玉,到底是和氏璧,还是秦始皇玉玺?

“有眼不识金镶玉”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人们通常用来形容他人孤陋寡闻,见识短浅,缺乏事物的辨别能力。今天为大家讲讲这俗语的真正由来。

金镶玉的是金和玉的结合,具有说来工艺手法又有金镶玉、玉镶金、玉嵌金等等。以金包玉为例,又可分为活包或死包二种:活包是金覆盖玉石表面,不妨碍看到玉石;死包则是将玉石包裹住,玉石的很多面无法观测看,也无法看到玉的玉质结构、裂纹等等。

“金镶玉”在琢玉工艺上的学名叫做“金银错嵌宝石玉器”,它的历史与和氏璧颇有渊源,历史悠久制作精美。

春秋时期,楚人卞和看见一只凤凰栖落在家乡今湖北省保康县荆山的一块青石上。由于当时的人们皆认为凤凰神鸟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就认定那块青石中必有宝玉,便将它献给了楚厉王。

楚厉王命玉工辨识,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都是玉工的错!哼!)楚厉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

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识,(这个玉公又出来了!哼)玉工仍然说那只是一块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泪水流尽、眼中滴血。

楚文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如此悲伤?"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而是美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

楚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剖开璞玉,发现里面果真是一块稀世之宝玉,遂命人将此玉雕琢成玉壁。后来,为了彰显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将此玉壁命名为"和氏璧"。

传说此璧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虫不敢飞近,为稀世之宝。

秦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几经转手,落入秦始皇之手。秦始皇令玉工将其雕琢为玉玺。该玉玺长、宽、高均为四寸,上面镌刻着李斯所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四周还雕饰着五龙图案,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秦始皇爱不释手,将它奉为神物。

如三国曹植在《与杨祖德书》中即有句云:"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由于卞和献玉的故事在后世流传很广,所以此典故流传的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也就随故事的流传而成为一句广为人知的俗语典故。

汉灭秦后,“和氏璧”几经沧桑又到了刘邦手中,刘邦把“和氏璧”作为传国玉玺代代相传,一直传了十二代皇帝。到了西汉末年,两岁的孺子婴即帝位,把玉玺藏在长乐宫中。王莽篡政后,派王寻、苏献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

太后见国破家亡,一怒之下将玉玺取出摔在地上,这个传世国宝当场被摔掉了一角。后来,又命能工巧匠对玉玺进行整修,用黄金镶上了玉玺的缺角,于是得名“金镶玉玺”,“金镶玉”即由此而来。

稀世国宝“金镶玉”自三国后即不知去向了,但“有眼不识金镶玉”的俗语却流传至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记得在半月板热播的时候,随便瞅了一眼,就看到了历史上著名的一件宝物——和氏璧,然后又瞅了一眼就瞎了——惠文王什么时...
    拓月阅读 1,301评论 0 4
  • 姓名曹琴~上海铺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六项精进》2遍 共73遍 《大 学》2遍 共73遍 【日精进打卡第36天】 ...
    爱琴海Emma阅读 131评论 0 0
  • 第三场 【面具市场,面具商店、摊位鳞次栉比,高处悬挂大喇叭广告: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来到面具世界,挑你想要的人生。一...
    漫天飞絮阅读 355评论 0 0
  • 五一三天假,第一天,子萱从早到晚,做作业,为的是出游无后顾之忧。只晚饭后,到村口“花港观鱼”,又看了最美月季花。 ...
    百合小香阅读 226评论 1 0
  • NSDictionary *attributes = @{NSFontAttributeName:[UIFont ...
    toro宇阅读 54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