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写在前面
昨晚赶着最后一场看完了这个电影,沉淀了很久发了一条朋友圈长影评后我又陷入了沉思。喜欢历史,但我总是害怕揭开历史真正的面目,害怕那些撕裂开滴着鲜血让人不忍直视的事实;可我却又爱极了历史的真实,爱极了那些触目惊心所伴随着的温情。
「二十二」便是这样一部片子,让人在平静和一些愤慨下感受着温情,或许会眼眶湿润,或许会心中苦涩。但是却没有太大的感情波动,只有苦涩后长久余味的荡漾在心头的温柔。
以下种种仅代表个人观点,请各位简友不要上升到国家等政治高度。
「二」
进场的时候镜头是一位阿婆的追悼会,白色的基调让人满心的平静。之后的镜头依次切换,是幸存的二十二位阿婆生活的小景。
这些阿婆真的很温柔,是历经世事与苦难后难得的温柔。
真的很难用我们现在的眼光和物质条件去评论她们生活得好不好,我们这些习惯了大城市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人恐怕真的无法体会安于山林安于平淡的心境。或许在我们看来她们真的生活的很不好,一贫如洗、房屋简陋、粗茶淡饭,但阿婆们毫不在意。对于如今的她们来说,身体健康、家庭和睦、有人记挂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她们安于生活的简单,享受生活的平淡。
她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曾被所谓“慰安”的称谓所累,在那个思想并不开化的年代,她们也曾或多或少忍受过父老乡亲的有色眼镜。但她们仍然坚强的活了下来。
对于孩子和家人阿婆们从不会过多诉说,因为正如阿婆所说“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她们不愿孩子为自己担心,也不愿自己的家人因为自己而遭受旁人的非议。所以她们独自熬过了身心俱疲的痛苦年代,熬过了数十年的光阴。如今,她们已经年老,在她们心中更多的是仁慈和宽容。
「三」
有人说,宽恕是这世界上最大的美德。
也许在阿婆心里永远不会原谅曾经经历过的痛苦,但她们却是放下了。因为放下了,所以生活才变得简单快乐,而不是终日因此郁郁寡欢。因为放下了,所以在阿婆的心里这世界还是美好的,她们愿意活在这个世界上看更多的花开花落。
「四」
我并不能清楚的记得每一位阿婆的名字,但印象比较深的是王玉开阿婆。她去世了,但帮助过她的日本志愿者在纪录片中叙述了很多关于阿婆的事情。她说,阿婆从不会因为她是日本人而对她不好,只要她住进阿婆家里,阿婆就会很关心她,像奶奶一样。她说,阿婆在看到日本军官照片的时候笑了,没有怨恨,只有平静。她说,很多阿婆其实并没有她想象中那么难过…
在她的平铺直叙中,我的眼眶湿润了。就像阿婆说的,你们能来看阿婆,阿婆就已经很开心了。对于她而言,曾经的伤害是真的,但如今有人记挂也是一种幸福。阿婆将苦难化作心中温柔的海洋,包容着她所认识的每一个人,宽容着过往。大概是因为心中有爱,所以一切怨恨都已随风。国仇家恨仍在,但阿婆更愿意活在当下。
还有这样一位阿婆,给她的镜头很多,她说了很多当年的事。她的女儿也说了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她女儿说,我不管她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她对我好,把我拉扯大,我就应该对她好,照顾她。有些爱,无关国籍,也不带有任何极端的情绪,因为是家人,因为彼此真心相待,所以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所以我用心爱你;因为你是我的母亲,所以无关流言蜚语与国籍,我要同你相依为命。
结尾有这样一位阿婆,她说,从慰安所逃难回来,她的男人没有嫌弃她。她的男人说,那是日本人逼你去的,又不是你自己要去的。说到这里,阿婆流泪了,我也流泪了。人生艰难,何其有幸能在那样的年代遇见那样一位通情达理又真心疼爱自己的爱人,包容自己的一切脆弱与屈辱,愿意守护着自己与自己共度余生。这样的爱情,恰似春风,怕是抚平了阿婆心中的伤口。也正因如此,阿婆坚强的活到今天,为的是活得值,过得好。
「五」
在看完这样一个电影之后,我无法说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样激情澎湃的话。我的心里长久的荡漾着中药般回味悠长的苦涩与心疼。我发自内心的希望这些经历过苦难的人能够在如今的和平年间生活的平安喜乐,万事顺意。希望她们能宁静平和的安享晚年,平静的度过余生,让岁月慢慢抚平伤痕。内心温柔的阿婆们,都值得我们每个人用最大的温柔去善待。愿尘世的污秽不会玷污这些阿婆圣洁的灵魂,愿每一位离去的阿婆在天堂安息。
「六」
感谢郭柯导演,感谢张歆艺。因为有了你们才有了如今这样好的影片。
内心的感动与苦涩溢于言表,感谢上万个众筹国人的善良与内心的温存。电影的意义大于电影本身。
愿每一个可以去现场的小伙伴能够支持这部影片,报酬将分给幸存的阿婆。感谢每一位善良的人。
“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
一条江水去悠悠,一朵莲花水面浮。
何时有心把花起?你无心无意看花浮。
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忧愁自己解,自己眼泪自抹干。”
——片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