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过一句话
比你的价格更重要的是你的价值。
确实。
价格是外在的,是别人赋予你的。
而价值是内在的,是属于自己的。
我从见过许多人,忙于经营自己的外在,而没有什么充实的内在干货。
也有一些人,不太在乎外界的眼光,而是专心于自我,内在的提升。
泡一杯茶,讲讲他们的故事,也许会对你有一点触动,一点就好。
01
他染着黄色的头发,打耳洞,戴黑色耳钉,抽烟,混夜店,ktv,和打扮妖艳的女子合影,照片上,他一副嚣张跋扈的样子。
听人说,他是个小混混,沉迷在这些七七八八的事情上,荒废学业。
还有人偷偷跟我说,见过他带女人去医院堕胎,孩子是他的,因为不小心,也许是有意。
他去很多地方旅游,晒出照片,有人说他是被富婆包养,曾看到过车接走他。我笑笑,说,他好像也不是长的那么吸引富婆吧,人家说,他会化妆的,还常去健身,末了要加上,一个男人噢,还化妆,咦~好恶心。
我和他见面,是一次活动,起初有点拘谨,他的外形确实蛮另类,随后他起身去台上演讲,讲的很好,我有点诧异,他下台后我与他交流了几句,印象不错,便留了联系方式。
别人说的那些,其实也无怪他们,看起来确实好像是那样,不过认识久了,聊的多了,也渐渐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外形嘛,年轻人喜欢自己风格或者痞痞的都没有什么,况且他回家之前还会做点处理,头发剪掉,耳钉摘下。合照的基本上也都是同学,因着专业原因,接触到此类女子较多罢了。至于堕胎那人,想必你也猜得到,也是他的同学,这么看来,其实他人还蛮善良。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能力。
他是学设计的,设计拿了许多奖项,奖金拿到手软,到处去比赛,又喜欢摄影,自然留下许多旅游照。接他的“富婆”嘛,合作方 他已经自己可以独当一面地去设计了。
我问他为什么化妆,他挠挠头,笑着说
“咱就长这样了,还不能臭臭美阿”
这样的“小混混”,还蛮有趣的。
02
她看起来是个学霸,上课一概坐在第一排,下课经常去找老师问问题。
她看起来是个阳光快乐的人,和朋友客气礼貌地聊天,常傻傻的笑。
她看起来是个自律的人,外套保持清洁,饭点总在食堂见到。
唔,是的,看起来。
因为,我和她不熟,所以我看起来是这样。
不过阿,我和她一个室友蛮熟,在她的嘴中听到的是另外一个版本的她。
成绩差劲,绩点惨淡,我听到的时候有点意外,不会吧,看上去像个学霸啊,然后我自己慢慢也观察一些不对劲。
坐在第一排没错,后面的人都在拍照做笔记的时候,她一般都坐着无动于衷,只有她旁边的人在拍照了,她仿佛也突然领会,跟着拍照,不过不记笔记。
一次高数课,老师讲到课外拓展内容,课本上没有,她盯着书看了很久,第一排,坐得笔直。
我偶尔去问问题的时候,听到老师问她,怎么又问这些问题,上课不是刚讲过?
她尴尬地笑笑,似懂非懂地跟着老师的话点头。
那么也许她的人缘不错吧。事实还真骨感,她只有一个朋友,就是我见到她对着傻傻的笑的那位。室友呢?
地域歧视,她是不和室友怎么交流的,因为她,是从大城市,旁边,来的,而其他人在她眼里,大概乡野村夫。
这大概也不至于没有一个朋友吧,毕竟可以和同样“大都市”来的交朋友嘛。
很遗憾咯,她还有点小怪癖,比如喜欢偷听别人说话,喜欢背后说别人坏话,其实好像也没什么,不过被抓到过几次了,可想而知,又是宅女,接触的人本来就不多,所以,一个朋友,大概也很合理。
噢,那个朋友平时和她在一起,就是一直损她,她就傻傻的笑,其乐融融嘛。
至于自律。唔,有点像张爱玲那句话。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外套很干净啦,里面是很久才洗一次的内衬,晚上熬夜打游戏打到三四点,吵的室友睡都睡不着。
本来可能说过几句话,后来慢慢地,就敬而远之了,毕竟被别人偷听到一点什么,再去扭曲曲解传出去,这感觉不大好。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以貌取人,那么,我们可能错判一个人,
本来很好的人,无论是一起探讨研究学问,还是工作相处,都是很好的人选,却因为自己或者别人的一点留于表面的判断而错过了。要知道那个“小混混”现在已经是个不错的设计师了,而且对朋友很好,有设计的需求,大可以请教于他,甚至比一些专门的咨询都好。
本来不那么好的人,却放心地把重任委托于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自己的合作伙伴是否可靠,需要严谨地求证,这也无可厚非吧,相反,凭着一点自己的感觉和表象,便放心地交出自己的后背,真的不怕后院失火吗?
这些其实都还好,错判了别人。
真正可怕的是什么呢,错判我们自己。
我想第二个女生,她也不是本意活成如此的。或许在她自己的心中,并没有感觉自己有什么不好,派头要做足嘛,起码展现出了学霸的感觉,时间久了,好像还真感觉自己的成绩有所提升,至于到底别人在私下是如何做笔记,写作业,刷题,上网课,大概不怎么重要了吧,起码表面上的样子很够了呀。
她大概也是真的觉得,自己是从全天下最好的城市来的,其他人都低她一等,且不论她只是从旁边,再好的城市里依旧有穷人和富人,若有一个城市,全部人素质都很好,都是高级人才,我想这个地方,大概叫天堂吧。
喜欢标签化地生活,甚至形成歧视,究竟是多么自卑,才会慢慢衍变成这样呢,其实也蛮可怜。
试问我们自己有没有过这种时刻,活在别人的印象和眼光中,实际的自己都被自己刻意遗忘。真正关键和重要的事情不做,漫长地踏实地积累不care,只关心什么事情更能标榜自己。
学习了,嗯,该发个朋友圈了,我已经够努力了阿,学的是什么,方法对不对,有没有目标,有没有计划,重要吗?别人又看不到?
这么说出来好像还挺可笑,但是我在生活中见过的这类现象绝不在少数,我自己也是常常陷入其中的,比如有一段时间喜欢学习完打卡,当然可能有人确实从这种方式中得到不少,可以更好地学习,不过它带给我的,就是我忙着刷完软件,至于效果如何,早就抛到脑后,毕竟朋友圈都发好了嘛。
总而言之,是活的少了点自我。
“内在是空洞的,所以向外在的目光索要存在感,而没有探索自己的内心想要的和适合的是什么,时间久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是空洞,就越在乎自己表现出来的样子,越在乎自己的表象,就越找不到自己的内心自我,就越空虚。”
当然我们展现给别人的当然重要,不过要是发自内心而呈现出来,不是更舒服一些吗,也不需要那么多的顾忌和焦虑了。
别因为以貌取人错失机会,也别因为以貌取自己,活在假象里。
望对读者有些许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