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孤独无助甚至是绝望的时候,你有没有呐喊过,呐喊过后,有没有回声,带给你一丝丝的慰藉希望与寄托。
“一个人”的呐喊是寂寞的排遣。鲁迅先生想要救国救民,可是几番几次悲哀又寂寞经历,使他如同置身荒原、无可措手,没有回声,没有反响。鲁迅先生一直是寂寞的。
带着排遣寂寞的初衷,在文章中不知疲倦的呐喊着。便有了《呐喊》。一份·孤独中的希望。
《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腐朽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鲁迅先生以泣血椎心的文字,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14篇文章,皆是血泪。
在那段黑暗的时光里,鲁迅先生企图用锋利的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世人,却没有得到回声。因为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那时的国民,可悲可泣可叹。
但是,鲁迅先生坚信,总有人正年轻着,总会有一天新的思想会促进国民的觉悟。
所以,他在文章里写到“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在先生或勇猛或悲哀的呐喊声中,仍然寄托着对前方道路上奔驰的勇士们的希冀。呐喊虽然沉痛,却又不自觉的添上那一缕明亮的希望。
旧时的国民愚昧无知,不能为鲁迅先生的呐喊做出回声。但是,新时代的我们可以。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
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呐喊中,奏响最强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