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立“奇”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花絮

今天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堂上,讨论先生的形象时,一个同学一本正经地说,先生大声道:“人都到哪里去了?!”这一段表现了先生为“我们”的安全考虑,怕“我们”丢了。

这个回答让人啼笑皆非。但仔细想想,学生是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并非空穴来风。看来,我们的安全教育工作做得太到位了。我们学校周周讲安全,大会小会不离安全,真可谓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学生耳濡目染,也难怪首先想到的是“安全”。

这个学生仅仅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现实环境出发,而没有把自己置身于文本环境,不能联系当时的背景和现实。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读书太少,对鲁迅不够了解,对历史背景缺乏了解。

以前也听过有老师用当下的视角解读过去的课例。有人说《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翻月台违反交通规则,有人说《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挖山不止”是没有环保意识,这些都是无稽之谈。脱离文本以及历史背景的所谓的标新立异都是谬论。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