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寄语】致童年:少一点宠溺,多一点童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六·一儿童节来了。瞧,今天的微信圈晒的满满都是家长陪伴孩子的美图,吃大餐、收大礼,做游戏、看美景,游乐场、电影院人满为患,孩子们狂欢、嬉闹……

在这一堆美图里,突然冒出来一个不和谐音。大刘晒出了一波带孩子去儿童福利院的图片。

他还配发了文字:现在的孩子大多都生活在“蜜罐”里,一般的家庭都有双方老人和夫妻两在照顾孩子,条件优越的还有专职保姆。孩子们恃宠而骄,甚至很跋扈。

然而在我们身边的某个角落,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记忆中没有父母的影子,不记得自己的生日,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他们受疾病影响,发育水平远低于同龄孩子,可能还表达不清自己的想法;他们是父母的弃儿,失去家庭关爱的孩子。

现场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配发的文字更发人深思!给儿童节带来了不同的氛围。

其实,儿童节是一个悲伤的节日。它的设立和二战期间的一次屠杀——利迪策惨案有关。

1942年6月10日,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儿童的处境更糟,有的得了传染病,一批批地死去;有的则被迫当童工,受尽折磨,生活和生命得不到保障。

为了悼念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

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当时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赞同和响应。

忆苦才能思甜!铭记历史,才能更珍惜生活的来之不易。大刘带孩子去儿童福利院过六·一儿童节很有意义,值得点赞。

当前社会,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观念下,“宠、溺”横行,“穷父母,富二代”比比皆是。他们在“寓教于乐”中长大;社会物质丰富,缺乏奋斗的动力,没有人生的根本追求;流行颓废文化,没有经受过挫折,遇到一点不如意就“要死要活的”。

曾有一邻居家,父母花巨资把孩子送入了私立名校,孩子却因受不了读书的苦,翻窗从楼上一跃而下,当即身亡。父母深夜凄厉的哭声,至今在耳边挥之不去……

这些出生下来就生活在蜜罐中的孩子们,享受着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高营养并均衡的饮食条件、个性化高档次的教育资源,那么还有什么不满意,不继续享受人生而去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呢?

不少人怪罪家长、学校和当前的教育环境,说:"你们不了解自杀的孩子们自身有多么痛苦!你们不理解!"

是啊,因为有父母长辈们的负重前行,所以他们一路走来岁月静好。在他们眼里或许人生最苦的就是读书,他们不知道读书的意义,也没有奋斗的动力,习惯于沉溺于吃喝玩乐的本能中,一旦不能满足,便视生命为儿戏,以命相搏,哀哉!

想想我们这一辈的童年,什么都没有,漫山遍野四处跑。那时我们翻山越岭上学不觉得苦,老师的管教责骂,我们当成是鞭策和激励,记住的只有求学的快乐。

现在的小孩子,吃喝玩乐样样俱全,每天上学接送,推行快乐教学、赏识教育,孩子们却把学习当成天下第一苦事!玩具堆满房间、游戏占满空间,但他们的童趣笑声却少了很多。

人们一路追求生活富足,可吃穿不愁的今天,却少了不少快乐,奈何?!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给所有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社会和学习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一直是家庭、社会努力的目标。但我们始终要切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一儿童节,我们更应该铭记的是历史上儿童们曾经遭受过的不幸,去关爱那些因种种问题还在遭受不幸的儿童们,让他们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自不易,从而更加敬畏生活、尊重生命。

让我们带上自己的孩子去做做义工,献献爱心,何乐而不为呢?愿孩子们少一点宠溺,多一点童趣,再次为大刘点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权威人士”昨日的讲话,清晰的提出不能依靠加杠杆、着重需求侧投资来提振经济,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未来的货币政策与基建的...
    云峰论市阅读 342评论 0 0
  • 今天上班了,晚上回去老大又就睡觉了,早上起床老大洗漱完去吃饭,让他吃个鸡蛋还得逼着,总是不爱吃黄,老大在家吃饭几乎...
    仲昊惟阅读 193评论 0 0
  • 今天下午在一家软件公司做了一场关于如何有效的在演讲。使用ppt的英文分享。 1.现在的状况是大部分讲者都会去读PP...
    将军府上阅读 2,413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