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真实的自己|《论语》的现代感悟(6)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便读书,学习也不会巩固。为人处事以忠信为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就不怕改正。”

【感悟】

这一章我对其中的逻辑关系始终没有梳理得特别明白,因此无法找到一个切入点去概括全章,只能分句理解。

第一句话,我主要是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去理解的。言行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而如果内在修养不够,学习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无法内化于心,也无法以德服人。这个和<1.6>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

第二三句话,“主忠信”是君子的两个主要的行为准则。交友应该以志趣相投为标准。放在现代语境,我理解的忠信第一层应该是忠实并信任自己,然后才能推己及人。至于能多大程度上做到忠信,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个人选择,因此也就自然引出“无友不如己者”的择友原则了。

第四句话,如果只从表面理解,层次上和前几句相比似乎略低了一些。所以我总觉得孔子应该讲得不仅仅是“不要怕改正自己的错误”。我自己的理解比较偏向“容忍”这个方向。首先,容忍自己不是圣人,是会犯错的,是自爱的体现。一个人如果对于任何自己的错误都无法容忍,苛求完美,似乎有些不近人情,自然也是很难对自己满意的。这样的话,很难有一个幸福,充盈,自得的生活状态。其次,更重要的,是要能“容忍”别人。结合前两句分析,我自然可以选择和我志趣相投的人交朋友,但也完全没必要容不下和我志趣不一样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讲,心中不能有一个太大的自我,否则容易追求荣誉胜过追求真理。这样也就自然做不到“过,则勿惮改”了。

如果要稍微总结一下的话,我还是会回到真实这个词上。以真理为最高追求,不装,也尊重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通过学习、交友、实践、错误来不断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成为真实的自己。

参考资料: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