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过,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2017年,我体会到了这一点。
无论我进入了哪个领域的体验,迎面扑来的总是无限的未知。我曾经因为自己的已知沾沾自喜过,也在朋友面前卖弄过,然而这些经历就像一个个肥皂泡,也许可以映射出周围世界的绚烂,但是,却转瞬即破。
经历了好久,我才发现,实践不出来的“知识”并没有多大意义。上学时候对知识的渴望来源于考试的必要性,仅有的兴趣爱好都被淹没了。而现在,职业需求督促着我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于是我大部分空闲的时间都在读书、做笔记,并且就此进行思考。
越学越觉得自己缺得太多,越学越能体会到“无止境”。
梳理了一下自己对“知识”的需求,一方面是对课程有直接帮助的,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个人成长有帮助的。前者更多的来源于前期培训的整合,后者来源于迎面扑来的诸多信息,以及对自我探索的好奇心。 回顾我的2017,发现知识吸收得过于碎片化,闭上眼睛一回顾,似乎没有什么构架,也不成体系,就像堆砌了一些信息,也无章法可寻。还好及时回头看了,也发现了问题,马上调整才是正道啊。
2018年,将自己的需求一一列出,然后作出规划,一步一步的走踏实了,地基打好了才有可能建起高楼大厦。 个人成长的这个部分,就不像课程那么容易有抓手了,似乎这个领域更偏于“无形”。像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更多的属于感受层面,让自己的感受更加精微,也是一种成长吧。我常常有分裂的感觉,好像所学并不能直接用于生活。也许是我资历尚浅,没学到精髓,但真真的是有一种无抓手之感,就像缺点什么。 直到前几天再次翻读之前读过的书籍,尤其是《修身要旨》,突然就真正读懂了,字里行间都在告诉我,怎么去做!这是最最核心的部分。任何理论,没有告诉我具体可以怎么做,那就是一种缺失。 而师父在书里写了,你可以这样做,这样做的原因是…… 突然就有了抓手,没着没落的感觉减轻了。
基于此,我为自己的2018年作了以下的计划:
再读《修身要旨》,然后每一个篇章写一篇读书分享;
坚持周六听课;
做日课;
有意识的向优秀的体制内老师学习,学习他们的创新,他们的专业化。
如此一来,课程需要的知识也积累了,修身的部分也跟上了,嗯,完整的感觉真是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