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草东没有派对的歌曲《缸》?
词和编曲皆佳的一首歌。也是我个人认为的专辑中最好的一首歌。
这里主要说一下这首歌的词。
歌词比之前的《山海》,《大风吹》更容易理解。
预备 各就各位 一二三 跳 跳进染缸
看谁先 游向欲望
膨胀 膨胀 再膨胀
就像那数字一样
谁没有信仰 谁没有思想
谁没有最便宜的酒来陪葬
一二三跳 跳进染缸
看谁先 游向欲望
在这个情境里,人们都在缸里比赛,终点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就像数字一样膨胀,没有尽头。
一开始,人们只看到了在这个染缸里,都是好的,缸里付出自己所有就能满足自己的梦想(欲望)
谁用自己的信仰,思想,健康,来交换,谁就能如愿以偿,谁没有交换谁就是傻子。
和染缸这个“恶魔”签下了契约,不断地游,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然而,突然有人突然发现了不对劲。
缸里有梦想
缸底有烂帐
这里能满足你的愿望,但在缸底也有看不见阴暗的,这里也能摧毁你的梦想,它是一体两面的。
人们通常只看到缸里好的,不断地游,游到一半,发现了和染缸这个恶魔签下了契约,将自己献祭,但它有时却并不兑现自己的欲望,突然感到了迷茫与悔恨。
谁赔了信仰 谁对自己撒谎
谁喝着最便宜的酒去陪葬
“清醒”的人看着其他被欲望驱使的人。
谁赔了上了自己的信仰,健康去交换那永远无法得到的欲望,谁就是傻子。
在歌曲的唱法上和前边的谁没有信仰 谁没有思想 谁没有最便宜的酒来陪葬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唱法更像是在怒斥。
一二三跳 跳进染缸
看谁先 游向欲望
可就连食色性也终将
游向死亡 游向死亡
人们跳进染缸,不断地游,最终会被欲望占据。
食色性也,这些人最基本的诉求都可以不顾,更别说仁义道德这样的价值观。
游向死亡,并不是指生理学上得的死亡,而是变成一具只懂得追求欲望的行尸走肉。
更何况即便是抛弃了自己仁义道德,也不一定会满足欲望。染缸这个恶魔也会赖账。
在缸里有人发现了本质,想要抗争。
看到这里感觉这首歌写的不错,缸如果指代大环境,大环境铸就了人们总归要因为自己的欲望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目前为止,还是一首不错的朋克摇滚。
但最绝的还是最后一段。
于是砸了染缸 砸了染缸
才看见大海茫茫
而你我仍不知身在何方
这是本首个最升华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整首歌就不够深刻。
这个部分整个曲风突变,变得愉悦,变得令人充满了希望,给你感觉好像“幡然醒悟,通过自己的努力”砸碎了染缸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但最后回过头来看,自己只是从一个染缸中解脱,跳到大海这个更大的染缸中去。
突然让我想起达斯丁霍夫曼主演的《毕业生》的结尾。
在经历过之前爱情伦理上的迷茫之后,主人公冲破束缚,经过一系列斗争,从婚礼上逃了出来,短暂喜悦之后,面对随之而来令人窒息现实,主人公再次迷茫。
砸了染缸,才看见大海茫茫,而你我仍不知身在何方
这个电影情节和歌曲立意不同,但意境确是相同的。
而草东的歌大多都是以意境为核心,用细腻的歌词,为听者的内心填词,把听者曾经的经历或者心路历程这些抽象的情感,用实体化的词语表达。让人直呼,绝了。
我们都以为奋力抗争,将原来的秩序破坏,无论缸中是否有希望或是烂账,一股脑打碎,就能获得我们自己想要的。打碎后呢?没有足够的理论和能力支撑,最终个体还是会陷入虚无主义的癫狂中去,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处境还不如之前。
每个人心中的缸都不一样,他可以是一种束缚,一种环境,一种供自己欲望发泄的方式,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首歌中找到自己,将自己代入进去,用歌词去缓释内心伤痛。
如果说对于表演来说,任何高级的演绎,都不如演生理反应来的美妙。
那么对于诗词曲来说,任何华丽的辞藻,都不如描写意境更令人着迷。
在旋律吸引人的前提下,这首歌还不断变换旋律和唱腔来配合歌词表达,来触发听者的情感,听者看了歌词之后又会产生沉迷感,总的来说这首歌是十分成功的。
最在最后,也算是听了歌之后有感而发,希望我们不断探索,将自己的人生目标设置为更高的理想与追求,而不是基于满足欲望而定的目标,之后不断调整,并为这个目标终身奋斗,出淤泥而不染,也避免在染缸破碎后,个人落入虚无主义的悬崖中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