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是10岁男孩妈妈,因为疫情缘故全职在家陪读。用她的话说陪读日子分分钟都是煎熬,不用管孩子学习生活该有多美好。背个课文磨洋工,听写今天会明天忘,作文憋了半天也蹦不出一个字。平日里母慈子孝,一到陪读免不了鸡飞狗跳。
焦虑的她发微信给我寻求帮助,我回复了五个字:成长型思维。
初次看到成长型思维的概念是在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终身成长》这本书上。他在书中提出了两种心智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其核心是是否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前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改变的,而后者则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
也就是说假如小薇能用成长型思维养育孩子,她将会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看待这段旅程。她会相信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比如说修复和孩子关系的能力,培养孩子各项能力的能力。
01从“我”的环节入手摆脱纠缠
我让小薇把详细情况复述一遍。她说自己每天都很累,上午督促上网课,下午陪写作业,晚上钢琴陪练。不在旁边盯着,儿子就不自觉,活生生把自己塑造成牛鬼蛇神的角色。
有时看他那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又忍不住骂上几句,岂料儿子马上开启深度磨蹭模式,日日折腾到晚上十点,身心俱疲。
在这段关系中小薇和儿子都不快乐。妈妈明明很努力,为何孩子却不珍惜,其实导致这样的结果并非偶然。
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陈海贤在《了不起的自我》中说过,在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角色就像一个拼图,是他们把彼此塑造成现在的样子,共同完成系统这个大拼图。
小薇事无巨细把什么事情都安排好,潜意识里已经给儿子安排了一个“搞不定”的角色。那么儿子在做自己的事情时需要她在旁监督时时提醒,不是正好符合这样的角色设定吗。所以想要改变这段关系就需要从妈妈入手,她先往后退一步摆脱关系上的纠缠才能收获亲子关系的融洽。
也许有人说还不是孩子不自觉,他要是省点心我至于这样吗。是的,每个人都想直接收获一枚“天使宝宝”,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奢望。更实际的做法是从自身出发,用自己的变化去影响孩子。
好的关系先于教育,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变好了,之后的养育过程也如顺水行舟。
02“近的思维”看待孩子的成长
现如今,坚守陪读阵地的大多数是妈妈们,我们除了工作和料理家务还要肩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二四十小时待命全年无休。俗话说关心则乱,有时候越在意孩子的成长,就越容易在教养过程中忘记初心。
回想过去,婴儿时期半夜没有来由的哭闹,我们轻抱抚慰;牙牙学语时,不厌其烦逐字教导;笑嘻嘻踉跄朝我们走来时,张开双臂拥他入怀。看着他进步,我们兴奋不已,遭遇失败,心急如焚帮他重拾信心。
所有一切都循序渐进,不急不缓,我们不会在深夜焦虑的对伴侣说:“孩子他爸,别人的孩子都会说很多话了,咱家的才说几个字,这该咋办?”因为我们坚信,给孩子时间,他终将学会所有语言。
孩子上学后,我们再也回不到以前无欲无求的状态了。就算再佛系的家长也会无时无刻担心孩子的表现。家长们蓄势待发,班级群里弥漫着硝烟味,加上老师们时不时施压催化一下,更是士气高涨,满心期待能打造出一枚理想中的孩子。
别人给的压力只能原封不动的全部传递给孩子,孩子们感受到压力后又开始各种对抗,于是就有了鸡飞狗跳的场面。孩子成为不了我们心中的好孩子,我们也成为不了孩子心中的好家长。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有同样的烦恼,不妨问自己两个问题,我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有多少矛盾是源于自己的高期待?我为什么会执着于这份高期待?
用“近的思维”看待孩子的发展,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孩子成长是一个流动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如果只看到那个理想中的孩子就会限制我们的成长。具体做法如下:
(1)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价性语言
描述性语言是观察事实,而评价性语言是客观评价。
举个例子:
描述性语言:霏,你今天写的“姨”字右边少了一横。
评价性语言:霏,你今天的“姨”字写得真难看。
(2)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举个例子:
具体的问题:怎样让孩子学完一课后听写全对?
抽象的问题:孩子记性差怎么办?
(3)做可以控制的事,而不是关注不可控的事。
小薇每天焦虑,是因为她担心疫情过后学校恢复上课,儿子跟不上教学进度。但这件事情并不在她的控制范围之内。而有一些事情恰恰是她现阶段可以控制的,比如说为孩子制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予孩子作业反馈等等。
教育孩子也讲究战术,步步紧逼孩子心生厌倦,做的太多孩子又被束缚住手脚无法释放能量。不如往后退一步,先摆脱关系的纠缠再放下心中的高期待。相信孩子,他具备一切成长所需的条件。相信自己,先把能做的那份事做好,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