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分靠谱吗
《摆渡人》上映已经十天了,票房共4.29亿。不算高,也不低,但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豆瓣上评分极低,3.8分。微博好点,6.5分。评分都不高,但若看评论,你会发现差异很大。
差评多种多样,骂导演,骂制片人,骂演员的都有。有人不屑评论,毫无根据地骂,留下的脏话可以用于任何电影的评论。有人喜欢对比,谅出一部高分电影,反衬《摆渡人》水准之低。有人擅长分析,从剧情设置,到电影场景布局,开头结尾的安排,总能找到瑕疵。也有人借着这机会,把他不喜欢的电影、演员顺带骂了一遍。再来看好评,豆瓣上看不到什么好评,微博上要多点。相比差评,好评的理由简单多了。无非是两类:1.表达对演员、导演、制片人的喜欢。《摆渡人》阵容够豪华,演员有梁朝伟,金城武,陈奕迅,李宇春,鹿晗,制片人是王家卫,导演是张嘉佳,他们都有很多粉丝。2.电影有笑点和泪点。这符合人们看电影的期许。
虽说对电影评分的平台很多,但大家最认可的还是豆瓣的评分,它有十一年的积淀。书和电影,这里的评价是最权威,最令人信服的。一部电影的好坏,不仅看票房,还要看评分。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看一部电影大约要两个小时,加上来回路上和等待的时间,电影的时间成本是三到四个小时。选择看哪部电影已经不仅是经济上的问题了,还有时间上的考虑。评分的作用在于,它能帮助人们快速筛选出那些值得一看的电影。
可豆瓣上的评分真的靠谱吗?和菜头最近就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了豆瓣评分的问题,他说,豆瓣上有个很常见的现象,那就是评分与票房的偏离,而票房恰恰是反映大众口味的。豆瓣十一年的评分,代表的只是网络上最有话语权的那部分文艺青年的审美趣味。所以评分只是小众人群的口味,以一个小众群体的审美标准是无法反映大众的审美的。
到我写这篇文章为止,豆瓣上关于《摆渡人》的评论有84573条,一星的占55.2%,二星占16.7%。也就是一共有60808条差评,占了71.9%,而《摆渡人》的票房已经有4.29亿。假设一张电影票35元,而且有10%的票是无效的,那也卖出了1103万张票。以一条评论抵三张电影票算,豆瓣上《摆渡人》评论数占总观影人数的2.3%,差评数占1.6%。也就是说,只有大约2%的人会在看完电影后跑到豆瓣上给电影评分。现在人们的喜好越发呈现多样性,这2%的人真的够专业,能代表所有人的感受吗?我看了些差评,发现大部分评论是人们以一种吃瓜群众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已,缺少理性分析。
我们以为豆瓣评分是电影指南,而真实情况是,我们看电影是为消遣娱乐,看哪部电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边人在看什么。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强的喜恶,看完也懒得评分,最多在朋友圈晒晒电影票。
2.两次观影经历
机缘巧合,我看了两次《摆渡人》。没看之前,我对《摆渡人》没有兴趣。倒不是因为评分低,而是因为张嘉佳。先声明,我绝没有贬低他,我看过《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看的书),非常佩服和欣赏他。他能用幽默的口吻,讲述感人的故事。在他的笔下,爱情、亲情、友情被演绎到极致。我喜欢这样的幽默,但我不喜欢这样的感动。它太直接,太不完整,这样的感动很真实,也很空洞,来的快去的也快,像一条激流勇进的瀑布。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解忧杂货店》,它像条小溪,能缓缓流过你的心扉,持久而不间断。我看《摆渡人》的简介和评价,觉得电影会像书一样有大量感情戏,就没有看的打算。
第一次看是朋友找我看电影,我说要不换部电影吧,他说他朋友看过,《摆渡人》挺搞笑的。我一听,既然是搞笑的,那就看看吧。
我看完的第一感受是――乱。电影中背景音乐很多,故事是片段化的,还有很多荒诞、滑稽的情节。还有人物旁白,用于将故事情节串接起来。电影有很多感情戏,笑点也多。这从观众的反应是能看出来的,好几次全场大笑。至于网上说很多人中途离场,看的时候玩手机,我还真没看到。倒是电影结束后,很多人不愿离去,听着黄家驹的《喜欢你》,把演员表看完才走。我朋友更是来了兴致,跟着哼了起来。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算不上多好看,可该有的搞笑、明星、感动都有了。照我朋友的说法就是,这部电影路子挺野的,但看看还是可以的。
第二次是和同事一起看。我虽然看过了,但还是决定再看一次。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很少有同一部电影看两次的经历,我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在第二次看的时候看出新意。二是我第一次看完《摆渡人》后有个困惑,那就是短短128分钟时间,为什么这部电影能讲这么多故事?是什么串起了那么多的情节,旁白吗?恐怕不是。
第一个小时,我努力以一个电影制片人、导演的角色看这部电影,可毕竟是外行,毫无收获。电影嘈杂的背景音乐让我灵光一闪,我能不能尝试一下只听声音呢?这在以前还真没做过。后一个小时,我就把眼睛给闭上了。闭上眼睛才发现,这部电影很喧闹。每隔一小段时间,就有音乐响起。因为看过一次,我能通过听音乐去想象荧幕上的画面。我想起我一个朋友的话,他说,听音乐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只听旋律,第二重是边看歌词边听歌,第三重是看MV。看歌词听歌我能理解,但看MV我有点不能接受,听歌看MV的不多吧。可现在想想,《摆渡人》中片段化的故事配上片段化的音乐,不就是时间长一点的MV吗?电影中的夸张,荒诞,也显得合理,MV本该如此。这就是音乐最好的表现形式,融情于景,最容易触动我们的感情。
3.值不值得看
那么,《摆渡人》值不值得看呢?
这部电影的核心是两个点,一是笑点。《摆渡人》的笑点挺多的,有老套路,也有新花招。两次去电影院,都是好几次全场大笑,这点大家是认可的。另一点,也是张嘉佳擅长的——泪点。电影中感人的情节很多,但如我之前所说,我不认可这种感动。但看完之后,我又不这么想了。这种感动像兴奋剂,能让你在萎靡不振的时候给你鼓舞。今天人们生活节奏太快,我们总有迷茫、彷徨的时候。《摆渡人》很可能就刺激到你脆弱敏感的心,那么对张嘉佳和这部电影来说,就是成功的。对看了电影的人而言,就是值的。
这是我一家之言,不足为鉴。除此之外,两次进影院还给了我三条意外收获:1.原来除了瓜子脸,还有像杜鹃(饰演何木子)那样高冷的美。2.看电影多注意背景音乐。3.听黄家驹的《喜欢你》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这三点和电影整体性关系不大,可这就是我实实在在的收获。由此我想,倘若我以后真遇到烂片,也要认真仔细地看,说不定看出别人看不出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