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完成思维导图和目标拆解作业的我,此时此刻只能用“浑浑噩噩”来形容,疲劳的大脑,装上被鞭策的马达往前跑着。
先说说第一课的学后感吧,对于我来说还是能接受的,没有太难理解的内容,课程长度也恰到好处。
课程通过分析写作的定义以及写作的重要性,来让我找到练习写作的动力。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是多少努力换来的。记得写第一课作业时,多么不自信,让老师过目后又重新写了一遍,分条目清晰了写,但写的还是很一般。后来又读了第一课课程,咬文嚼字弄懂了初心和目的,一个是开始做一件事的初衷,一个是做这件事之后做到什么程度。同时,也对比洞察力和思考力,一个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另一个这是强调发散思维,了解事物的方方面面以及链接已有的知识。
把现在对一课的认知联系上思维导图,写出来的文章至少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共情部分再慢慢学习。
再来说说第二课的学后感,相比第一课篇幅较长,内容较多,理解起来也不简单。
提炼内容做思维导图是从昨天晚上开始的,提炼到四分之三时已凌晨十二点,不得已中断。今天吃过早饭就又投入提炼,总体花了5个小时,才把第二课思维导图做好。然而,做完后并没有放松的感觉,因为还有剩下的作业还未开始,时间却过去了一大半,在这种焦虑下还是把两项作业完成,而这第三项作业,对于我来说才是输出的开始。
用一句话来总结,其实第二课是告诉我们如何提升输入效果和学习能力。如何提升呢?说说我内化的一个点,就是老师讲的高效学习工具表。制定每天写作计划,收集词语、仿写句子,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经过这两节课程的学习,发现我在写作的路上才刚刚开始,而我要做的不是每天泡在里面去学习,相反的,我应该制定计划,每天一个小时的时间学习,持续不间断的输入、内化、输出,让自己的写作能力缓慢扎实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