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2)帮助学生进行丰富的表象储备
(3)让学生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用一些创造原型给学生启发
(5)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2、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基本的类型:
(1)双轨制。这种学制以西欧国家为代表,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的轨道,一轨是自上而下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普通教育学校;一轨是为普通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职业教育学校。
(2)单轨制。这种学制以美国为代表,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3)分支制。这种学制以苏联为代表,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3.《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你如何理解?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它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等特点。终身学习提出后,各国普遍重视并积极实践,它启示我们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与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洛斯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需要系统由低级到高级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共七个层次。其中,前四个层次属于匮乏性需要,后三个层次属于成长性需要。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多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 从个体的角度看,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6.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7.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知觉的一般特性包括: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
(4)恒常性: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8.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第一,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
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使人类间接经验有了相当数量和程度的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
第三,文字的出现,有了记载和传递,间接经验的工具,使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9.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包括:
(1)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有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3)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10.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11.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12.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1)操行评语要实事求是,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
(2)操行评语要充分肯定学生进步,适当指出他们的主要缺点,指明努力方向,不可罗列现象、主次不分。
(3)操行评语的文字要简明、具体、贴切,使人一看就明白,能够接受,切忌空洞、抽象、一体化,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感情,造成家长误解。
13.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7~12岁小学生属于皮亚杰认识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
(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4)思维具有可逆性。
14.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1)家访。由学校的教师和干部到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一般是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儿童、青少年的方式方法。
(2)班级家长会。主要目的是使家长与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直接面对面集中沟通,交流建议或建议,增进互信理解与支持,共同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协调配合。
(3)家长学校。指家长在专业教师的引领指导下,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
(4)家长沙龙。以家长为主体,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及专家学者咨询指导,旨在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提升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最终形成教育合力的一种形式。
(5)家长委员会。由关心学校、关心教育事业,具有教育子女经验的家长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学校和班级的教育与管理,协助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15.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1)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
(2)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
(4)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16.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培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17.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8.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9.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0.简述小学生注意发展的规律。
小学儿童的注意力主要由不集中、不稳定向集中、持久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4)注意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21.简述良好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22.简述课程设计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23.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根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24.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25.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6.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27.简述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实施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28.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9.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30.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2)榜样示范法,即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教育法,即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4)实际锻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5)品德评价法,即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6)品德修养指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31.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特点。
(1)活动性质具有自愿性和选择性。 (2)活动内容具有伸缩性和灵活性。 (3)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 (4)活动组织具有自主性。 (5)活动方法具有实践性。 (6)活动评价具有综合性。
32.简述小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指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33.简述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启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教育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34.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具有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35.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这时期儿童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
这一阶段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错误。
(3)可逆性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他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的服从权威。
(4)公正阶段
这一阶段,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惩罚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36.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构建性。构建主义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参与某种社会文化,进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
(3)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参与某种社会实践而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书等,以形成相应的知识。
37.简述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8.简述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
(1)社会性动机日益明显。
(2)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间接的远景性动机转变。
(3)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
(4)认知兴趣不断发展。
39.简述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2)小学时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渐分化。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4)小学阶段的道德发展表现出过渡性的特点,儿童的道德发展存在“关键年龄”。
40.简述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1)教学设计能力。
(2)教学语言能力。
(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教育研究能力。
(6)创新能力。
41.简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树立效仿的榜样。
(2)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3)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4)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
(5)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42.简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4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4.简述尝试-错误说所提出的三条学习规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学生做好的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映。
(2)练习律:对学生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映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的某种联结。
45.简述德育过程中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要求。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46.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我认知智力。
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47.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主动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的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己的发展。 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8.简述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 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方面。 了解学生个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的思想品德;
(2)个体的学习;
(3)个体的身体状况;
(4)个体的心理;
(5)个体的家庭。 对学生群体的了解包括:
(1)对正式群体的了解;
(2)对非正式群体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