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此句体现了古人认为读书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层次,还可以通过阅读,无形中为我们自己增加一抹书卷文艺的气息,让气质更加出众。然而当今社会对于读书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很多人认为花大量的时间在上面其实就是浪费时间,因为每当我们看完一本书,总会忘记书前面的一些内容,这样反而“事倍功办”,经常感觉比别人读的更加认真,但最后对这本书的掌握程度却不高。
总的来说,了解一本书并不是由时间长短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读书方法,我认为掌握流水式阅读法可以提高我们的读书效率。
其实顾名思义,流水式阅读法就是简略的阅读书籍,而我们从小教育的传统方法却是读书要学会彻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且将书本的知识牢牢记住,因此我们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需学会采用这种有益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也是有前提条件的,不然就是走马观花,浪费时间。
第一个前提:养成“多读习惯”
我们需要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以及地点读书,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我们可以为自己泡杯茶或者在阅读时放上一段纯音乐,阅读时间不一定需要很久,哪怕只是十分钟,只要能每天坚持养成习惯,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阅读时间,如果我们能够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那么读书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了。
第二个前提:呼吸式阅读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说上一种方法的着重点在于“看”,那呼吸式阅读法则着重于“写”,这个写并不是我们所想的书评那一类,而是指 “三个一行”: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学者梁启超先生。梁启超先生11岁考中秀才,16岁已饱读诗书,颇知训诂词章之学,接着又一举中的,成为举人,后师从康有为,博览中外名著,成为维新志士,舆论界的“骄子”,但他的这些成就并不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在于自己手中那支勤劳的“笔”,他一生著述在1400万字以上,他曾经说过“平昔眼中无书,手中无笔之日亦绝少”。所以我们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认为的精华记录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感想,那么当我们在阅读完这本书甚至是在看完这本书很久之后,只要回顾自己之前所写的记录,就能回想起之前记录时的点点滴滴,这本书也就会再一次在自己的脑海里产生深刻的印象,将这种方法与多读习惯养成法紧密联合,会产生奇特的化学反应。
我相信,只要掌握了这种流水式阅读法,我们就能花更短的时间读更多的书,并且从此爱上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