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读不到新鲜出炉的文字,味同嚼蜡的文章读起来着实让人作呕。炮制的篇章和千篇一律的辞藻再也回归不了能真正打动内心的文字了。
坐在电脑前,也只是能够从禁锢的思维里挤出几句,这几句满是别人文章的影子。想真正能写点东西的人,在这种状态下怎么能存活呢?
有一天回家的路上,开始跟自己说,从这一刻开始,尝试不同的人生,改变从前所有令自己不悦的习惯和思维定势,改变用筷子的手,改变开门的方式,改变穿衣服的风格……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的不适应,这种别扭给了我新鲜感——开始认为,只要是不同于之前的都会是向好的方向进步。
然而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刻意的改变和追求不同,并不能带来完全的新颖。站在更高的角度看,还是在旧的框架里活动:还是要用筷子吃饭,还是要开门进入房间,还是要穿不同风格的衣服。如此看来,求新只是在一个幅度以内的,抛开所有的束缚的求新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求新的目的是让人眼前一亮,但如果太亮的话,就会让人感觉眼前一黑。
对于标新立异这件事,还是值得聊聊的。一看到这四个字,瞬间有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炫耀和求关注的意义远大于你去做这件事的本身。虽说文字的存在方式就是在于表现和传递,但通过拽人眼球的方式去求关注,有点厚颜无耻了。敢于突破的精神固然可贵,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一种新鲜都是用非常的方式来完成的。没有价值支撑的炫耀和张扬,最终也会是这样一个结局,在一阵唏嘘声后,被忘却和抛弃。
有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在发誓要写出一部书后,闭关伏案,历时三个月,洋洋洒洒几十万字,颇有成就感。在读的时候,就感觉有点“亲切”了。几乎所有的情节和故事设计,都从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找到影子,可以准确定位到是在哪个章节,或许没有读过金老武侠的人会觉得故事引人入胜。细看来没有新意不可怕,可怕的是雷同。这么说来,创新的难度又加大了,你会避开所有为人们熟知的情节去写作么?
再百转千回的情节如果没有灵魂,你知道读起来有多难受吗?写作最应该将阅读体验作为一个评价文章成败的标准了吧。读不下去的原因太多了,这些原因就是要改正的缺点。原汁原味固然重要,或许就有的读者嘴刁,想从鱼肉里吃出肘子味来,想从巧克力里吃出大葱味来。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愿不愿意迎合读者的口味,成为一种两难的选择:曲意逢迎还是坚持本色。
再也不想去写那些绕圈子的话了,从都到尾,都是读起来没有营养的文字,再用这些东西编 织成一篇营养不良的文章,读者看到作呕不说,是不是也让自己恶心到了。新的东西不再是简单的形式,而更重要的是要,能用新的思维和心态去写作这件事情,或许写出新的东西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