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什么意思呢?大概是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以朋友来辅助自己修养仁德。
按上面说法,问题就来了,“文章学问”体现出来的往往就是观点。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公式定理的成立都有前提条件的,天下没有无条件成立的公式定理。
个人的“文章学问”所体现出来的观点,和数学里的公式定理相比,严谨度会相差很远,偏颇就难免了。况且,个体又很容易有偏爱,偏颇就更难免了。
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更能理解言多必失的逻辑了。
对照现实里的各种议题,总能明显的有对立两方,甲方说A,乙方说非A,没有丝毫的交集,就像电视上的辩论赛似的。各自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谁也驳不倒谁。
只要你写了文章,表明了一个观点,读过的人就自然的会生成两派,一派认同,一派不认同。所以写文章的人,就像说话一样,不会不认真对待自己所持的观点。
写文章的人之所以会坚持写,并不是不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更多的还是想“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会认真读你写的文章的人,都是朋友,朋友间的认可或指正,都可帮助你进步。
明知言多必失,还会坚持写下去,无它,就是因为在不断的表达中更有可能犯下错误,并得到朋友们的指正。你不表达,你或者你的朋友,就不容易知道你的错误。
坚持写作,也可以让自己时不时的回过头来,以“新我”的眼光去看“旧我”的观点,偶尔也可以来一番自我嘲笑,让流动的过往思绪变成凝固的文字记录,有助于提升自我认知。
不必害怕言多必失,不害怕失,才更有利于得到,这也是人生的辩证法。
写作,把你的文字公开出去,从朋友们的或认同或反对的反馈中,至少也可以得到更多的认识朋友们的机会。你不说,朋友们没反馈,彼此就少了认识对方的“大数据”。
多说,并不是放纵自己胡说乱说,而是深思熟虑过的尽量严谨的说,体现了深思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自我提升效果。
多说的人,也要时刻要提醒自己:无论怎么说,都不宜偏激过头,世界很复杂,文字有局限,以有局限的文字去归纳或演绎很复杂的世界,能不慎之又慎吗?
写作,不外乎是想“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虽不是君子,但还是心向往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