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笼车戏喂猛虎,哈药六辉煌永存

为了方便游客与动物近距离互动,很多动物园都有坐铁龙车进入动物栖居园区的体验项目。

但真正可以投喂动物,尤其是投喂像老虎这样猛兽的动物园,可能也要算是屈指可数了。

当我们乘坐的铁笼车驶过缓冲区,驶入东北虎的活动地带。

原本慵懒的森林之王们骤然目光如炬,庞大的身躯已开始缓缓靠近。

那一双双燃烧的金瞳,正穿透车窗,紧紧盯住游客们手中紧握的铁架子。

第一只巨大雄虎迈着沉重步伐靠近,颤抖手指将架子从车窗的空隙里微微探出——它无声跃起,前爪带着风声刮蹭铁笼,巨力将手中的铁架子几乎撞落。

铁链哗啦啦地响,它却已轻松叼住肉块,喉头滚动间,吞咽只在眨眼之间。

接下来,每到一个被隔开的封闭区域,就有几只老虎悄然接近。

有的正在摩拳擦掌,等待时机,准备来一招饿虎扑食。

有的则是优雅踱步而来,目光却始终锁死铁笼车的车窗。

在令人屏息的车行之外,虎林园亦是知识铺展的无声课堂。

科普园区内,除了有许多珍惜动物,还有两边图文并茂的介绍。

细读关于东北虎的文字展板才知晓,这些体重可达三百公斤的巨兽,竟能优雅潜行于雪野森林。

一声警示牌却让沉浸的知识感顿时带上了分量——“全球野外东北虎不足六百只,在濒危的红线边缘挣扎求存”,每一个生命不仅蕴含自然的威力,更是值得用敬畏与力量全力去守护的奇迹。

当踏出惊心动魄的猛兽区,进入萌宠乐园时,紧绷的神经不禁倏然松弛下来。

这里不仅有许多温顺的草食动物,还有许多虎宝宝。

原来威猛霸气的东北森林之王,也是从一个个小萌宝的样子进化而来的。

在虎林园内,被围困的并非老虎的野性。人类的傲慢与所谓掌控力才是置于其间的笼中物。

唯有真正感受到那种源于灵魂深处的震慑之后,才能领悟古老箴言里那层沉重而恳切的真意——敬畏生命,便是敬畏我们所置身的自然本身。

每一个生命的眼神皆蕴含着需要我们侧耳倾听的故事。

离开东北虎林园,下一站是哈药六厂原址,如今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哈药六版画博物馆。

在哈尔滨南直路的街角,一座金碧辉煌的欧式建筑群正以震古烁今的姿态惊艳全国。

它曾是制药巨头哈药六厂的旧址,如今却以文化地标的身份,书写着工业遗产涅槃重生的传奇故事。

哈药六厂的历史可追溯至1977年成立的聚乙烯厂,后更名为哈尔滨制药六厂,成为东北制药行业的标杆企业。

2004年,其主楼由苏联设计师耗资1.2亿元打造,以巴洛克风格浮雕、罗马柱穹顶和18米水晶吊灯装点,内部宛如欧洲宫廷,被市民戏称为“东方卢浮宫”。

2021年,企业整体搬迁至利民开发区,原址就此沉寂。

但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2024年1月,这座工业遗址以版画博物馆的身份重新开放,瞬间引爆社交网络。

转型后的哈药六厂,既是艺术殿堂,也是流量密码。

博物馆聚焦黑龙江版画艺术,收藏400余幅国内外作品,定期举办展览与创作大赛,成为高校教学基地,助力濒危版画艺术重焕生机。

游客可以体验拓印生肖版画、制作中药香囊,甚至品尝“酸菜披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工业遗产“活”起来。

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本身是哈尔滨工业化的缩影,改造后成为可触摸的城市记忆载体,让市民在光影中重拾集体认同。

从制药车间到艺术圣殿,哈药六版画博物馆的蜕变,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赢答卷。

它不仅让冰城多了一处“出片圣地”,更让人们在流光溢彩中读懂: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冰冷的保存,而是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艺术融入烟火人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动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