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张仲景(下称仲景爷爷)医圣编撰的《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实际有两部分,一是伤寒篇有113个方剂,二是金匮要略,杂病篇。在伤寒论中,仲景爷爷把伤寒众病症根据病位和病性分类在六个科室来管理,称为六经病,按照六经传变的规律顺序可列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伤寒论的治病思路是察症状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根据客观呈现的症状来找到相应科室和方剂,这个过程就是辩证归经,归六经。而运用伤寒论治病思路的派系就是所谓的经方派,有别于时方派,医经派。而伤寒是什么呢?大白话就是感冒,伤寒论113个方子就是在教我们治感冒(这句话我说着有些心虚,因为还没有摸透哈哈,反正这篇文只是我的学习总结罢了,读者可别全当真啊),感冒从表入里,从阳到阴,循着六经在人体的能量层面传变,从表证最终变成体质,当然邪气如何进入,又分为外邪,内邪。在这里先不展开说啦,还是回到今天的主题,三阴篇的学习总结,三阴篇就是太阴,少阴,厥阴。为什么要先学习三阴病呢,因为当下我们自己和身边都是三阴病人群为多啊,更加有体会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是进入了三阴,说明正气越来越不足了,所以啊,方向是要补充这个正气啊,这个话题今天也到此,不做展开了。
之前也有对三阴病分开做学习总结,今天再次从三阴病的角度做个总结,再一次加深理解,或许又会有新的感悟,我也不知道,走走看看。
一、我认为什么是三阴病?以及三阴病的特点是什么?
阴阳是相对而言,在伤寒里的阴和阳,我认为可以用“生命能量”或者“生机”来呈现,三阳病患者还是挺有生机的,生命能量还比较旺盛,所以看着症状挺激烈,实则是身体正气在抵抗外邪的过程反应,而进入了“三阴”范畴,就开始没有那么有生机了,生命能量相对来说弱了很多,身体逐渐被阴性能量替代,形成体质,情志上变化很大,甚至还会像变了一个人。
其中,太阴病,是里阴,属于三阳到达三阴的第一道关口,循经传是如此,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的虚寒证,脾胃虚寒,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宜温补,不可下之。情志上,思虑过多,焦虑,紧张,压力大。
少阴病,是表阴,脉微细,但欲寐也,主要表现为心肾阳虚问题,少阴病人在情志上的变化表现更加明显,失志状态,人生没有了方向,每天精神不佳,能躺着就不想起来,躺着也睡不着,但是就是不想起来,不想动,原本该做的事情也会拖延,逃避现实,心神无主,变得迟钝,感知力和表现力很弱,行动力很差。
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主要表现在肝胆问题上。能量上表现为勾芒之气受损,阴阳分裂,寒热错杂。情志上控制欲强,易怒,表里不一,反复无常,没法面对真实的自己,自然也难以接纳和包容他人和这个世界。
三阴病的共性都是偏虚寒的调调,但是很明显特点都各不相同,医者在望诊时的感知力很重要。在实际医案中,很多时候三阴病会一起出现,那归经的时候也会有合经的情况,但是具体治疗思路大的原则是以急为主,其他的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另外,三阴病已经成为体质问题,所以治疗上还是需要长期的情志上的调理配合非常关键。
二、 三阴病的常用方剂与现代应用
以表格来呈现:
